一百零三章 破譯(求訂閱!)(第1/3 頁)
在1號編鐘的正面,一共有兩處刻了銘文。
分別是正面鉦部,也就是在正面中央位子的20個字。
以及正面的左鼓部,也刻有了30個字。
左鼓部,位於鐘面的左下方。
按照華夏傳統的從右到左,從上往下讀的順序,陳翰他們先翻譯了上面的20個字。
“惟王”“正月”“吉日”“甲午”“左右”“文武”“曾侯”這幾個詞,都是非常容易就翻譯出來的。
前面那些詞,在曾經出土的青銅器上大量出現過,畢竟大部分青銅銘文上來都得介紹一下年月日啥的。
“文武”兩個字也很好翻譯,畢竟這兩個字在華夏文明中非常有意義。
不只是因為文王、武王,還因為但凡能鑄造青銅器的,那都是貴族。
東西周的貴族都是什麼人?都是一群治國的人啊。
那他們在鑄造青銅器的時候,刻銘文時肯定要寫自己的文治武功,那就會大量提到文、武二字。
“曾侯”就更不用說了,隔壁五公里外的曾侯乙墓裡,一大堆帶有“曾侯”二字銘文的青銅器。
唯一識讀比較困難的,就是“左右”這兩個字。
不過有意思的地方也就在這裡。
華夏漢字是從象形文字的基礎上發展過來的。
而大篆也還沒有脫離象形文字的範圍。
“左右”二字的大篆,“寫”出來的樣子,就是兩個人,手上拿著“工”和“口”,分別看向相反的方向。
其實這兩個字還是很常見的,不管是“左”還是“右”,都經常出現在銘文之中。
可是在1號編鐘裡出現的“左右”二字,卻和之前的大篆銘文裡的都不一樣!
在1號編鐘上出現的“左右”二字裡,“人”戴上了一個冠。
所以這兩個字一開始沒有被拿著《金文編》對照辨別的研究員辨認出來。
陳翰和李教授也是思索考慮了好一會,結合了後面的“文武”二字。
才搞明白了為什麼1號編鐘上的“左右”,和以前出土青銅器上的左右二字不同。
因為這裡的“左右”,並不只是單純表示方向的意思。
為什麼“人”戴冠了?
因為這個人的身份與眾不同。
戴冠是在表示這個人的身份是一個大臣、貴族。
那麼,這裡的“左右”聯絡上文武,想要表達的意思便是:“曾經跟隨輔佐過文、武兩位帝王。”
詞義從單純的表示方向,變為了更抽象的“跟隨在帝王身邊輔佐他”。
這就是漢字作為表意文字,那與眾不同的魅力之處,以及無與倫比的資訊承載量!
稍微改動一點點字形,意思就變的截然不同,且表述的非常生動形象!
這是那些死板生硬的表音文字,絕對做不到的事情!
雖然各種各樣的通假字、異體字,一字多意,或者多字一意,經常搞得人摸不著頭腦。
但是這恰恰就是漢字讓人著迷的地方!
解讀出了第一段銘文的意思後,不但沒讓陳翰他們感到滿意,反而更加如飢似渴的想要獲得更多銘文資訊!
這段只有20個字的銘文,僅僅只是開了個頭而已,而且還是開了個和文王武王有關的頭!
簡直讓人抓耳撓腮,迫切的想要知道更多!
於是,哪怕已經深夜十一點半了,一群人依舊不打算睡覺,打算挑燈夜戰,拿下1號編鐘上的銘文。
不過,這有點想當然了。
一百多個字的銘文,哪是那麼容易解讀的。
一直忙碌到凌晨三點多,第二段足足有30個字的銘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