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二章 楚系文字 (求訂閱!)(第1/3 頁)
晚上十點半,整個發掘專案工地都已經陷入了一片安靜之中。
但是在流動板房最邊上的文物儲存室內,卻一片嘈雜聲。
隸屬於夏商周研究室的研究員們,圍著幾張從編鐘上拓印下來的銘文,正在激烈的討論著。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華夏考古學發展了近一百年了,出土的各式東西周青銅器數不勝數。
再加上歷史上也有很多研究商周時期銘文的歷史學家們,留下了釋解著作。
對於金文,特別是東西周時期的文字,目前國內考古學家和文字學家們,還是很有經驗的。
畢竟金文的範本很多。
不像甲骨文,出土的甲骨數量少,而且很多都是孤本,字型太過於原始,破譯起來非常難。
現在已經被華夏學者們紀錄的金文已經有3722多個字了,其中2500多個字已經完全破譯。
只要肯花時間,拿著《金文編》挨個和編鐘上的銘文對照,至少也能破譯出個大概內容。
李教授此時就正捧著一本1985年出版的《金文編》,正在不斷對照。
一邊查著,他還一邊噴噴稱奇道:“這個編鐘上的銘文字型,介於趙魏韓大篆和楚篆之間,還蠻特別的。”
“不過和曾侯乙墓裡出土的青銅器銘文基本一樣,倒是也有前例可循。”
在一旁幫他打下手,與他一起鑑別銘文的陳翰笑著附和道:“是啊,畢竟1號墓也是曾國的高階墓葬。”
“如果曾國真的是隨國的話,作為一個為姬周王室抵禦楚國的姬姓諸侯國,文字兼具中原和楚國特色也是正常。”
湖北隨州,北與河南中原接壤,南邊又與荊楚相連。
不管是從地域上還是文化上,都避免不了同時被中原與荊楚文化所影響。
曾國使用的文字基於西周大篆,並且融合了楚國飄逸修長的寫法。
形象點說,曾國的文字,就像是拉長瘦高版的大篆,字形結構趨向整齊。
不過,大篆文字的特點就在於,這種文字是介於象形文字和筆畫文字之間的。
這種文字要辨別起來,非常困難。
說實話,別看大家都是專業的考古學者,但是真要說能識讀大篆的,真的不多。
只有專門研究大篆的文字學家,才能夠辨別出這些複雜字型的含義。
甚至到現在,出土的大篆銘文裡,也有三分之一的字都依舊弄不清楚含義。
文物存放室裡,現在聚集了社科院考古所十多位考古學者。
但是敢說自己對大篆文字有研究的,不到五人,並且全部都是夏商周研究室的。
而他們對大篆文字的“研究水平”,僅限於可以拿著《金文編》這本書,去和青銅器上的銘文對照,找出已經被破譯的字。
水平類似於用漢語詞典,去翻譯一篇文言文。
能夠不借助《金文編》,靠自己看懂部分大篆文字,乃至可以破解、解讀大篆文字的,只有兩個人。
一個是李教授,半個是孔建文,半個是陳翰。
李教授雖然主要帶隊方向是秦漢考古,但是他在大篆、小篆等文字上的研究,是社科院考古所數一數二的。
水平一點不遜色於那些專業研究大篆的文字學家。
孔建文則是因為他主攻的就是夏商周考古,沒少接觸各種青銅器的銘文,幾十年考古工作做下來,自然對大篆有極深的瞭解了。
這也是一般主攻夏商周考古的考古工作者能達到的最高水平了。
想要再厲害的話,必須得專門在大篆文字領域鑽研。
但是主職是做田野考古的一線考古工作者們,肯定是沒這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