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績彙報!(第1/3 頁)
“編鐘?!”
陳翰腳步迅速跟上,與張健波埋頭往外走。
“張師兄,這組編鐘的數量有多少啊?”
“暫時是出土了三個,其中一個比較殘破,另外兩個儲存情況很完好。”
一提到編鐘,陳翰立馬就想到了曾侯乙編鐘。
沒辦法,這套編鐘實在是太有名氣了,比越王勾踐劍還要有名,是真正的國家級重器。
不過除了曾侯乙編鐘之外,華夏考古也陸陸續續發掘出不少成套或者獨個的編鐘。
編鐘音樂清脆明亮,悠揚動聽,能奏出歌唱一樣的旋律,又有歌鐘之稱。
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華夏就有了編鐘,不過那時的編鐘多為三枚一套。
編鐘的真正興起,是在西周以後的事。
在周禮之中,音樂也是禮的一種,當時只有貴族才能享受音樂,而且不同等級的貴族享受的音樂也不同。
比如《論語》中那句“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就是孔子用來罵魯國的季氏逾越制度。
佾是奏樂舞蹈的行列,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
按照周禮的嚴格制度,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季氏是魯國的正卿,按制只能用四佾,但是卻逾越用了天子才能享用的奏樂舞蹈規格,就被孔子指著鼻子罵了。
孔子用“禮崩樂壞”來形容春秋末期的社會心態,可見在周人眼中,音樂是一種多神聖且高階的東西,是和整個社會密切掛鉤的。
其實不只是華夏,在歐洲的歷史上,早期的音樂也同樣是只有上層貴族才能享受的高階娛樂。
而編鐘作為華夏上層貴族專用的樂器,是等級和權力的象徵,同樣也是有一套使用規範的。
商代的編鐘,至少需要由3個鐘組成,多點的話就是5個。
西周中晚期,編鐘已由3枚或5枚發展為8枚一組,能發出相隔一個小三度或大三度音程的兩個音級。
當時的編鐘經常用於宮廷宴會演奏,被稱為“鐘鼓之樂”。
至春秋中晚期,又增為9枚一組或13枚一組。
至戰國時期,一組編鐘的數量就更多了。
視主人的“財力”和對音樂的喜愛程度,都可以繼續新增更多鍾數,增加演奏的層次感和恢弘感。
大名鼎鼎的曾侯乙編鐘,就是一套由65件各式種組成的超大型編鐘。
不但彰顯了我國音樂文化和青銅鑄造技術的巔峰色彩,而且曾侯乙編鐘還比歐洲十二平均律的鍵盤樂器的出現要早將近2000年。
要論玩十二平均律,鋼琴在編鐘面前就是弟中之弟!
現在1號墓也出土編鐘了,那可是大事啊!
可把陳翰激動壞了,腳步飛快的往文物存放室跑。
倒不是他多熱愛音樂。
主要是,這編鐘帶銘文啊!
幾乎所有編鐘,都會在鐘體上燒錄銘文,而且燒錄的內容一般資訊量都還很大!
沒幾步路的功夫,陳翰就跟張健波來到了文物存放室。
現在已經是晚上八點多了,但是文物存放室內還燈火通明,李教授和孔建文帶著幾位夏商周和秦漢研究室的研究員,全都聚在了房間中央的桌子旁。
三個編鐘,被他們圍在中間,不斷的被打量。
陳翰連忙也湊了過去,打量了起來。
這三個編鐘的形制大致相同,都是甬鍾,鐘體皆為扁圓如合瓦,有稜,上細下粗,外觀看起來和博物館裡展出的那些編鐘差不多
器身上均飾浮雕繁密細小蟠螭紋,感覺如果用手摸的話,肯定會很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