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安祿山反了(第1/3 頁)
安祿山找了一個藉口——清君側,誅殺楊國忠,以此作為起兵造反的理由。
造反之後,安祿山並沒有仿效當年唐高祖李淵採取的策略:先攻打太原,然後渡過黃河直接奪取長安。相反,他選擇了一條更為穩妥的路線:從河北向南進軍,首先攻佔東都洛陽,接著再進攻長安。
那麼,為什麼說這個方案對安祿山而言是一種保險的選擇呢?
原因在於,儘管安祿山兼任河東節度使一職,但實際上,他無法調動河東地區的邊軍。
而且,山西相對於河北具有地勢上的優勢,處於高處俯瞰的位置。從山西發動對河北的攻擊相對容易,而反過來則比較困難。
如果安祿山一開始就決定攻打河東地區,並企圖在奪取該地後再向關中進軍,那麼他極有可能會在早期階段陷入激烈而艱難的戰鬥之中,從而喪失掉先發制人的戰略優勢。
與擁有強大兵力的河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時的河北和河南地區並未駐紮精銳之師,可以說是毫無防備的狀態。
因此,對安祿山來說,從河北向南進發,率先攻克河南,佔領洛陽,然後再攻下長安,顯然是最為安全可行的策略。
從後來事情的演變來看,安祿山的這個計劃確實是一個相當穩健的方案。叛軍長驅直入,勢如破竹,沿著路線南下,幾乎沒有遭遇什麼有效的抵抗,輕而易舉地渡過了黃河。
在叛軍以雷霆萬鈞之勢橫掃河北之際,張明轉世的李隆基又在做些什麼呢?
起初,面對源源不斷從河北傳來的軍報,李隆基竟然表現得無動於衷,他固執地認為這些都是那些討厭安祿山的人編造出來的謊言,目的就是為了誣陷安祿山。他根本無法接受安祿山會起兵反叛這個事實。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奏報如雪花般紛紛揚揚飄來,每一份都在向李隆基證明著同一個事實——安祿山確實造反了!這一次,李隆基再也無法自欺欺人,他不得不痛苦地承認,自己最信任的臣子竟然背叛了自己。
眼看著局勢愈發危急,唐玄宗心急如焚,立即召集楊國忠等一眾朝臣前來商議對策。可是,在這場至關重要的御前會議上,那群平日裡口若懸河的大臣們此刻卻突然變得啞口無言,他們面面相覷,誰也拿不出一個切實可行的主意來。整個朝堂陷入了一片死寂之中,只有玄宗焦慮的呼吸聲在空氣中迴盪。
事實上,並不是眾人想不出辦法來,而是應對之策顯而易見——派遣一員猛將率領精銳部隊前往洛陽抗擊叛軍即可。
然而,問題在於當時的中央軍隊已然形同虛設。將領們幾乎沒有作戰經驗,士兵們更是一群只能充當儀仗隊的無用之人。讓這樣的軍隊去抵抗叛軍?簡直是天方夜譚!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正因如此,眾人才會束手無策。
瞌睡來了送了枕頭,當李隆基焦頭爛額之時,安西節度使封常清恰好入京覲見並主動請求出徵,成功地解決了無人統率軍隊平定叛亂的難題。
然而,唐軍整體兵員素質低落這個棘手難題,並不是封常清可以在短時間內迎刃而解的。這就如同,一頭猛虎率領著一群綿羊,怎麼可能戰勝另一頭猛虎統率的狼群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封常清抵達前線不久,便遭遇叛軍重創,一敗塗地。緊接著,洛陽也不幸淪陷。
在洛陽淪陷的同一時刻,叛軍以驚人的速度和力量迅速攻佔了陳留、滎陽等多個重要城市。而此時距離安史之亂的爆發僅僅過去了短短一個月而已。
當前線傳來戰敗的訊息時,朝廷上下一片譁然,滿朝文武都震驚不已,唐玄宗更是驚恐萬狀。
這場戰敗如同雪崩一般勢不可擋,如果繼續這樣下去,必將導致軍隊士氣低落,最終兵敗如山倒,大唐王朝也將面臨巨大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