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頁)
他的書暢銷的理由。如果有一天克萊頓的書“俗”了,失去了這些技術內涵,我想他也不會再有市場,因為他的讀者就是一群技術迷。
因此,那些大講科幻要面向市場的人,往往實際上是想講,要搞與科學離得很遠的,表面上很通俗的科幻。其實,這種科幻市面上到處都有,每年會出版幾十種上百種。它們真有過市場嗎?
科幻的市場真得很大嗎?
嚴謹地說,科幻市場是一箇中等容量的型別化市場。它可以去比較的,只有其它型別化的文學市場,而不是主流文學市場。
相比於武俠,科幻出版市場一直很好。有的讀者可能會大吃一驚:中國到處都是武俠啊?其實,到處都有的只是二三十年前的新派武俠,是金庸和古龍。我認識大陸武俠圈的一批頂尖作者。他們非常感慨科幻作者竟然能出那麼多的書,而在大陸出版一本武俠小說只比登天稍微容易一些。當然,我也同時感慨武俠雜誌能夠連載幾十萬字的長篇,這是大陸科幻雜誌所不及的。但總得來說,科幻的市場容量仍然比武俠稍大。
與奇幻、懸疑、恐怖這類型別文學相比,科幻的份額這幾年一時稍遜。但它是中國大陸最有歷史傳承的型別文學。當然,這主要得益於政策壁壘:奇幻和恐怖都曾經因被緊緊關在政策之門外面。懸疑雖然早已有之,但被束縛在“法制文學”的框架內。這幾年它們的市場份額突然暴漲,只是以前壓抑許久的能量的集中釋放。。
一種文學門類要佔住腳,總要有一定的積累,一定的傳承。傳承的更多的不是作品本身,而是人氣,人脈關係。在這方面,科幻圈上有七旬老叟,下有十幾孩童,都還能為這個文學門類添磚加瓦。去年,中國科幻圈還紀念了中國原創科幻誕生一百週年。而其它文學門類還都沒有這種積累。一時火不等於長期火。當然,我祝願他們早日完成自己的原始積累。
一個讀者群並不算多的市場,出版商為什麼要重視呢?
讀者群極多的市場,具體到某個出版社、書商,或者某個編輯頭上,不見得有什麼意義。因為在示範作用下,大家都去搶一個市場,最終搶到的仍然很少。比如,“校園文學”一直是極被出版界看好的。《花季雨季》的一百多萬冊,《三重門》的近百萬冊都起到了極大的示範作用。眾多出版社一轟而上。壓到庫裡的校園文學於是不計其數。不直接接觸出版社,你不會知道那些暢銷門類的書在庫房裡壓著多少。
相反,科幻讀者群少則少矣,但購買力相當穩定。以我個人出版的書為例。從未有一本成為暢銷書。但除了第一本《時代之艙》由於出版社包裝錯誤沒賣出去,第五本趕上非典外,剩下的書出版社都沒有賠錢。我所知道的文友們的大部分科幻圖書,也都是這個表現。當然,這個表現不象一兩本暢銷書那麼賺眼球。但要知道,出版社想搞一套不賠微賺的書,在今天已經是很困難了。
僅僅是不賠錢,難道是出版的理由嗎?不賠錢,出版社還賠上人力和時間呢。
是的,但這些我所參與,或者朋友們參與的所有的科幻圖書,都沒有釋放出它們的市場潛力。什麼是科幻圖書市場潛力的標尺呢?1999年,遼寧十四歲少女張天天在軍事誼文出版社出版了《真心英雄》一書,發行五萬冊。我認為這才是科幻圖書應有的市場潛力。
有人會說,她趕上了包裝少年作家的那股潮流。科幻圈裡既無“少年作家”,又無“美女作家”,搭不上這兩股潮。那麼,六旬左右的男作家張之路的《非法智慧》也賣到了這個數字,並且獲得了國家級獎項。你也可以把這個當成標尺。
從實際水平上看,科幻圈裡能夠寫出這個水平作品的不下十幾個人。既然作品本身不是問題,問題就出在發行上了。
再有一個例子就是山西的《科幻大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