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頁)
個生長在科學界,一個生長在文學界。所以本書裡闢有專章,討論未來學和科幻文學的關係。
當我們充分了解了科幻文學與科學的關係之後,我們能作什麼呢?那就是最後一章“科學傳播與科幻文學”要討論的內容。科幻文學可以成為科學傳播的有力臂助,這就是全書的結論與中心。
作品相關 所有的魔鬼都是細節
——科幻市場面面觀
一般來說,如果某人在談起某個具體問題時,總是在講歷史傳統、文化型別、國民素質這些大道理,你便可以斷定他是這個問題的外行:他並不知道這個領域具體發生了什麼,才只好去扯那些不著邊際的東西。不幸的是,對於科幻市場開發這個問題來說,這類外行的言論佔據了壓倒性的優勢。
今年,筆者的第七、第八部科幻小說將出版,從第一部開始,共與七家出版社進行了合作。由其中一部小說改編的科幻電視劇正在改編中,也涉及了兩家影視公司。而自九七年發表處女作開始,到目前為止曾經出現過,或者一直保持下來的所有的科幻雜誌上,都發表過我的文章。擺這點不算老的資格,是為了說出我的結論:科幻市場之所以仍然不溫不火,看不到很大起色,和上面那些大道理無關。所有的毛病全出在細節上,都是出版商在具體操作上出了錯。
一直想寫一篇專門的文章,把這些年遊走於科幻市場的經驗談出來。之所以今天終於下決心動筆,是因為科幻圈內的氣氛越來越浮澡,外行的言論越來越多,而事實則離人們越來越遠。
出於大家能夠理解的原因,文中涉及的所有出版社、影視公司都不具真名。
科幻文藝要以市場為導向,這句話正確嗎?
這是一句正確得等於沒說的話。科幻本身就是市場細分的產物。哪個國家的科幻是由政府出資操辦的呢?甚至,政府文化部門不僅從未直接出版科幻,而且不給科幻作品設獎。完全不是由政府操辦的文藝型別,當然就是屬於市場的。
科幻是什麼呢?是與武俠、偵探、言情等並列的型別文藝。所有型別文藝都是讀者(或者觀眾)細分後的產物。市場是它們共同的母親。
那麼,為什麼還總是有人出來強調這種並無內容的話呢?原因是,出版界對市場的認識始終有偏差,首先是單純把發行數量的多少當成成功標準。筆者當年曾經開過小書店。書店雖小,品種俱全。幾年書店經營的最大體會,就是某類書固定會有一批讀者,某些人進門後就會站到某個專櫃的前面。而這些不同門類的書,市場容量的絕對大小是不同的。有一些書固定地有一群追捧者,它們既不會賣得洛陽紙貴,但也絕不會砸到手裡。如果只以絕對發行量為評價標準的話,那麼中國最以市場為導向的書就是《新華字典》了。
還有一個錯誤,就是把“雅”和“俗”當成市場的分界線。認為“俗”就是市場的,“雅”就不是市場的。這個也根本就不正確。雅有雅的市場,俗有俗的市場。別的不說,世界文學名著就永遠有銷量,是書店裡的常銷書。它們的營業總額,恐怕是任何“下半身寫作”之類的作品無法相比的。
具體到科幻而言,我可以舉一中一外的例子。中國作家王晉康,大家都公認他寫的是“哲理科幻”。在此處,“哲理”不僅是作品中體現的那些哲理本身,同時也就是一個市場賣點。他的作品強烈吸引著一批剛開始思考宇宙、人生問題的青少年。如果有一天王晉康推出一部“言情科幻”,它的市場前景如何可想而知。
美國作者邁克爾克萊頓的科幻小說與“高科技驚險小說”很相近。他的作品裡穿插了大量科學理論,甚至圖表、公式。其實那些都是他玩的花樣,隨手摘來一些科技的果子,拼成一套套有趣的“偽科學”、“類科學”。而正是這種看似很難懂的文字表象,卻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