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膿桿菌病(第1/3 頁)
綠膿桿菌病(cyanomycosis)是由銅綠假單胞菌引起的人獸共患傳染病。
銅綠假單胞菌是條件性病原菌,對人和動物均有一定程度的危害。
曾有本菌引起奶牛、豬、綿羊、水貂、家禽等發病的報道,對肉、蛋、奶的汙染亦已引起關注。
本病在人主要表現為燒傷、外科的術後感染,但也見於癌症病人或年老體弱者的重症感染。
在動物常見於內臟器官膿腫,如奶牛子宮炎、乳房炎,水貂出血性肺炎,特別是幼齡動物,常表現為群體的急性暴發而導致大批死亡。
受本菌感染後,常可產生綠色膿汁,即所謂的綠膿。
【病原】
綠膿桿菌學名為銅綠假單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屬於假單胞菌科(pseudomonadaceae)的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為中等大小革蘭染色陰性桿菌,有鞭毛,能運動。
在普通培養基上發育良好,菌落圓形、光滑帶藍綠色熒光。
能分泌兩種色素:
一種為可溶於氯仿和水中的綠膿菌素,一種為僅溶於水不溶於氯仿的熒光素。
本菌能在NAc和SS培養基上生長,發酵糖的能力不強。
在血瓊脂平板培養基上,菌落周圍出現溶血環。
水解明膠而不水解澱粉。
能利用葡萄糖、木糖、果糖等,不能利用蔗糖、麥芽糖、海藻糖等。
不產生吲哚、硫化氫。氧化酶陽性,甲基紅試驗陰性。
本菌代謝產物中有一種毒力很強的致死性外毒素A,另一種外毒素是溶血毒素,即磷脂酶c。
本菌具有o抗原、h抗原、R抗原、黏液抗原等抗原成分。本菌型別十分複雜,目前尚無統一的分型標準,但各國多采用凝集試驗分型方法,我國已公佈12個血清型(群)。
本菌對新黴素、諾氟沙星高度敏感;對卡那黴素、洛美沙星、阿米卡星、鏈黴素中度敏感;對頭孢噻肟、青黴素不敏感。
【流行病學】
本菌在自然界分佈甚廣,可在土壤、水、動植物、腐敗的有機質等各種環境條件下生長。通常遭受汙染的水源、裝置、器械以及帶菌人員等不良的環境條件是本菌感染的主要傳染源。對動物而言,汙染的環境、患病動物和帶菌動物均可成為傳染源。
本病傳播途徑多,但主要為接觸傳播和空氣傳播。
本菌為一種條件性致病菌,燒傷、外科創傷或術後,或其他疾病如腦膜炎、尿道感染、奶牛子宮炎和乳房炎等,往往為本菌的繼發感染創造條件。
飼養管理條件低劣或長途運輸等應激反應導致體質下降,特別是環境汙染及注射用具消毒不嚴時,可經消化道、呼吸道或創傷引起暴發。
初生雛雞接種馬立克病疫苗時使用汙染的注射用具及疫苗是本病近年來常見的發病原因。
對不同的動物,綠膿桿菌病引起的發病及流行特點均不同。對於養殖家兔來說,任何年齡都可發病,一般為散發,無明顯季節性。而對於集約化養殖的雞雛來說,感染具有一定的季節性,主要發生在潮溼的6~9月份。維雞對本菌的易感性最高,隨著日齡的增加,易感性逐步降低。
【致病機制】
綠膿桿菌長期存在於人和動物的面板、消化道、呼吸道和尿道中。
若體內外有創傷,首先在入侵之處定居下來,並迅速分裂繁殖,在多數情況下形成局灶性膿腫。
幼齡動物因免疫系統尚不健全,病原菌即可沿著淋巴系統進入體內,並在組織中擴散蔓延,最後進入血液中引起菌血症,或在各臟器中形成多發性膿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