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菌病(第1/3 頁)
李斯特菌病(listeriosis)是由李斯特菌引起人和動物的一種重要的人獸共患的散發性或食源性暴發性傳染病。
家畜主要表現腦膜腦炎、敗血症和妊娠動物流產;家禽和齧齒動物則表現壞死性肝炎和心肌炎,有的還可出現單核細胞增多。本病發病率較低,但病死率較高。
各種年齡、不同種類的畜、禽和野生動物以及人類均可感染本菌而發病,主要以幼齡和妊娠動物較易感,且發病較急。目前已證實可感染40多種動物。
自1926年首次分離到本菌後,本病現已呈世界性分佈。20世紀80年代以來,因食品汙染本菌而引起的食品中毒病例頻繁發生,使本病作為一種重要的食源性傳染病在世界範圍內對食品安全及人類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其列為四大食源性致病菌之一。
【病原】
本病的病原在分類上屬於乳桿菌科(Lactobacillaceae)的李斯特菌屬(Liste-ria)。
根據屬間的異質性,特別是dNA多核背痠序列、毒性和分解糖的能力,可將其分為產單核細胞李斯特菌(L.monocytogene,Lm)、綿羊李斯特菌(L.ivanovi)、無害李斯特菌(L.innocua)、威斯梅爾李斯特菌(L.welshimer)、西里傑李斯特菌(L.seeligeri)5個種。其中Lm是人和動物的主要致病菌。
Lm為革蘭陽性的小桿菌,兩端鈍圓。在感染組織或液體培養物中常呈現類球形。細菌多單在,也有排成V形或互相併列。不形成莢膜,無芽胞。在20~25c培養時,形成少數週身鞭毛而有運動性;37c培養時,鞭毛髮育不良以至無運動性。
根據凝集素吸收試驗將本菌抗原分出15種o抗原(I至x5)和4種h抗原(A至d)。現在已知有7個血清型、16個血清變種。
本菌不耐酸,ph5.0以上才能繁殖,至ph9.6仍能生長。
對食鹽耐受性強,對熱的耐受性比大多數無芽胞桿菌強,常規巴氏消毒法不能將其殺滅,65c經30~40 min才被殺滅,一般消毒劑都易使之滅活。
對氨苄西林、先鋒黴素、氯黴素、紅黴素等敏感,對金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青黴素G、鏈黴素等敏感性較差,對多黏菌素b、磺胺等有抵抗力。
【流行病學】
自然發病多見於綿羊、豬、家兔,牛、山羊次之,馬、犬、貓很少;在家禽中,以雞、火雞、鵝較多,鴨較少。許多野獸、野禽、齧齒動物特別是鼠類都易感染,且常為本菌的儲存宿主。
患病動物和帶菌動物是本病的傳染源。由患病動物的糞、尿、乳汁、精液以及眼、鼻、生殖道的分泌液都曾分離到本菌。
自然感染可能是透過消化道、呼吸道、眼結膜以及損傷的面板。汙染的飼料和飲水可能是主要的傳播媒介。
本病為散發,一般只有少數發病,但病死率高。各種年齡的動物都可感染髮病,妊娠動物和幼齡動物較易感。有些地區牛、羊發病多在冬季和早春。冬季缺乏青飼料,天氣驟變,內寄生蟲或沙門菌感染,均可成為本病發生的誘因。
【致病機制】
Lm致病性與毒力因子密切相關,其毒力因子主要有溶血素、磷脂酶、內化素、肌動蛋白、p60蛋白、ActA蛋白和prfA蛋白等。
溶血素是一種多功能的毒力因子,對於Lm逃離吞噬細胞囊是必需的。
Lm能產生兩種磷脂酶c:磷脂醯肌醇磷脂酶c和磷脂醯膽鹼磷脂酶c,協助細菌的細胞內複製。
肌動蛋白能使Lm在宿主細胞間擴散。
內化素與Lm的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