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頁(第2/2 頁)
之一。&ldo;福建當局苦幹洋煤太貴&rdo;,而土法生產的煤又遠不能滿足船政局的需要,於是隻有&ldo;使用機器進行採煤&rdo;的一條出路了。唯此才能保證供應船政局及其所造兵商各輪&ldo;以充足的廉價的燃料&rdo;。從這裡可以看出,使用機器開採臺灣煤炭,固然是為了它的使用價值,但直接原因由於&ldo;洋煤太貴&rdo;,這就很明顯地有著抵制洋貨之意。所以船政大臣沈葆楨在上清廷《臺煤減稅片》中說到:&ldo;臺煤仍不暢銷者,以東洋之煤成本較輕,獨擅其利故也。今欲分東洋之利,必將臺煤減稅,以廣招待。&rdo;這個減稅雖仍是對土法採煤說的,但也為即將實行的洋法採煤作了準備。
臺灣基隆煤礦正式開始使用機器開採,是在清政府下達&ldo;試辦&rdo;的上諭之後。1875年春夏之交,由赫德僱請的英國礦師翟薩到臺北勘查煤礦,經過一段時間初步勘察,有些地方煤層薄、質地輕而松,且距河道遠,運輸不便,有些如雞籠之老藔坑,煤質堅美,煤層亦厚,運送較便,頗有開採價值。沈葆楨經清廷同意,決定使用機器進行開採。乃派翟薩於1875年底赴英國洽購機器,並僱一批礦工來臺,進行試採和進一步勘探礦藏。次年夏間,成立礦務局(後改為煤務局),派道員葉文瀾為督辦。所需籌辦費用,全部在臺防經費項下開支。不久,一隊洋採礦專家和他們隨帶的採礦機器抵達基隆礦廠。這些機器足夠鑿井、採煤、抽水、提車以及通風、截木之用。
第一個煤井選在基隆之八斗,這地方靠近河道,順著潮水只須航行半個多鐘頭即可達基隆;鑽探表明這裡有3呎厚的優質煤層。為了方便運送機器和從礦井運煤至海岸,特於1876年秋冬間修築一條輕便鐵路,由於礦井高於海面百餘尺,因此煤車可以從鐵軌上滑行到海岸。1877年一年間,一方面用機器進行鑽探,並為便於機器鑿井,封閉了12座民間經營的土煤窯;另一方面,安裝開採煤炭機器,機器安裝於年底完竣,1878年初正式開始機器採煤。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