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頁(第1/2 頁)
1889年,為開採唐山以北的林西煤礦,又將鐵路延長30裡,直達林西,於1890年建成。從此,唐山、林西之間和唐山至天津之間,鐵路聯運暢通,煤炭順利轉運,進一步促進了煤炭產量的上升。到1894年,開平煤礦的日產量據稱已達到2000噸了。自1888年第一次分配股息的10餘年間,平均每年獲利36萬餘兩,百兩面值的股票價常在200兩上下。其經營成效,是其他洋務企業難與匹敵的。
開平煤礦之所以取得如此顯著成效,主要取決於經辦人的&ldo;商&rdo;的身分和按&ldo;買賣常規&rdo;辦企業的豐富經驗。唐廷樞、徐潤、吳熾昌等人,名義上也有道、府之類官銜,總理、會辦的名義也是清政府所札委,實際上&ldo;商&rdo;是他們的主導方面,而且他們也是主要投資者。因此,開平這個企業,名為官督商辦,實力商督商辦,官商之間的矛盾很少。他們具有辦近代企業的豐富經驗,從資本、生產、銷售全過程都考慮頗為周密,生產中盡最大可能提高技術水平和生產效率;銷售市場流通渠道也預先計算好,儘可能就近供應兵商各輪和各機器局,縮短運輸路程,加快周轉速度,從而取得了促進資本增殖的效果。這就使企業始終處於頗有活力的狀態。其次,政府的支援,尤其是減輕稅厘起了很好的作用。在開平煤礦順利投產出煤之際,李鴻章於1881年5月根據唐廷樞減稅請求上奏清廷。當時的通行稅則,洋煤每噸稅銀五分,土煤每擔稅銀四分,合之一噸達到六錢七分二厘,若加復進口半稅,每噸竟至稅銀一兩有奇,盈絀懸殊至20倍之多。國產煤炭初開,本重價昂,加上稅收的洋輕土重,怎麼能順利地銷售於市場呢?又怎麼能敵洋煤呢?因而援熙臺灣減稅為每噸一錢之例請於清廷,得到了批准。初步做到&ldo;恤華商而敵洋煤&rdo;。
果然,開平煤確實起到&ldo;敵洋煤&rdo;的作用。19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通商口岸中外所需煤炭,幾乎全為洋煤所壟斷,而整個天津市場又是日本煤的暢銷場所。開平煤投入市場後,由於質量優於日煤,又是近地出賣不需長途運輸費用,價格與日煤相等或略低,這就在市場上處於優勢。以1882年為例,日本的廣島、三池煤塊每噸為天津紋銀7‐8兩之間,而開平塊煤每噸以45‐5兩招攬顧客,不但北洋艦隊和製造局全買開平煤,而且到天津來的中外輪船總是滿載開平煤而去。這迫使日本煤處於競爭的劣勢。開平煤有力地抵制了洋煤的進口。到80年代末,從全國範圍看,雖未改變洋煤控制中國市場的局面,但靠近開平的天津市場卻基本上沒有洋煤入口了。
然而,開平煤礦既成為帝國主義的有力競爭者和對立面,列強必欲摧殘掠奪之而後快。1892年唐廷樞逝世,總辦被曾為醇親王奕的侍役、招權納賄、聲名狼藉的張翼所得,礦局與官的關係密切了。雖在1893年後礦局生產量曾有所發展,但終於1900年被英帝國主義所吞併。
四、基隆煤礦
四、基隆煤礦
1866年左宗棠在籌建馬尾船政局時,就考慮到就近用雞籠山煤炭作為船廠和輪船的燃料。因此,用機器開採基隆煤礦資源,是在19世紀70年代中期清廷洋務路線發生了戰略性轉移,並把開採煤鐵等礦作為這一轉變的開端之前,就已提上了議事日程。
早在1868年夏季,馬尾船政局即派礦師去基隆勘查煤礦的產煤情況。當時船局用洋煤尤其是英國煤居多。隨著船局各廠建成和開工,需煤量不斷增加,而英國出現了&ldo;煤荒&rdo;,於是迫切需要臺煤。船局與政府聯合作出決定:煤窯窯主向政府報效產量的5%,但1872年&ldo;報效&rdo;加購買的煤,只夠船政局所需量的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