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紙張上的文明(一)(第2/3 頁)
“雅言”實際上就是王畿一帶的方言,也是周王室所用的語言。
“雅言”的出現,也標誌著漢民族共同語的初步形成。】
“周朝雅言?”
宋朝
趙匡胤只覺得新奇,他居然在聽千年後的後人, 講千年前的古人怎麼寫字,怎麼說話, 這可真有意思啊!
原來史書中所記載的商周,和現在有那麼多的不同?
這些慢慢觀看那些文字,也算是體會到了天幕所說的古字的“佶屈聱牙”。
【雅言的出現,對周朝穩固統治奠定了很大的基礎。
畢竟人是很喜歡透過異同點來找小團體的,而語言不通,便省掉了多餘的步驟,說著一樣的話,就是自己人!說著不同的話,那就是外人!
語言偏偏還具有傳染性,若只有單薄的語言,周人分封到地方的後代,幾年後語調就會得變的面目全非,那這些因為是 “自己人”才得以分封的諸侯王那時還會認同自己是周王室的 “自己人”嗎?
可如果語言和文字結合在一起,文字有了語言做基礎,那麼他們無形之中就有了羈絆。】
【雅言的出現在便於交流的同時,也將貴族和平民區分開來。
上層的貴族說著雅言的時候,底層的百姓或者說底層的奴隸們在勞作,說著的簡單口語方言,那麼在一個地區就有了兩種不同的語言。
當然了,在商周時期,文字的載體也發生了劃時代的變革。
竹片,取材簡單,一根就能抵上一片龜甲,於是人們能夠記載的文字,井噴式發展起來。
而文字,也從向神靈溝通轉向了對歷史的記錄。
因為有文字記載,無論是百年後亦或是千年後,都會記得曾經發生的事,這就是文以載史!】
發生的事,千百年後也會有人記得?
對啊,這天幕不就是講解這些事嗎?
天幕不只是記得君主貴族,還記得大夫,記得普通的百姓!
他們也是那後世所稱的歷史中的一員!他們——正在製造歷史啊!
【不僅如此,竹簡還開始參與社會的構建,比如,鄭國的子產‘鑄刑書於鼎’,這是我國第一部成文法典。
後來鄭國大夫鄧析為宣揚自己的主張修改舊法,另編刑書於簡牘,史稱:《竹刑》。
此後,各國相繼出現了成文法,這便是文以載法!】
也推動了春秋時的思想繁榮,百家爭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上世親親而愛私,中世上賢而說仁,下世貴貴而尊官。”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兼相愛,交相利……”】
天幕上一一出現了當時的諸子百家代表思想。
陰陽家, 五行之說。
縱橫家, 合縱連橫。
雜家,博採眾議, 兼收幷蓄。
農家, 民並耕而食, 君與民同耕。
兵家,論戰。
醫家,行醫治病。
……
各學派的傳人也激動起來,原來……原來即使是千年後,也會有人記得先賢之說!
會有人記得,在千年前,曾經有人為了自己的理想信仰努力過!
不僅僅是他們,隨著天幕放出的思想越來越多,各朝的文人也屏住呼吸,仰頭望天。
縱然有些內容與他們所處的時代相悖, 他們也靜靜的看著,這就是先賢們的學說啊……
原來, 春秋戰國時期居然有這麼多的思想,每一個都如此的璀璨,而我們卻毫不知曉……
【文字是治理國家最重要的工具之一,而文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