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紙張上的文明(一)(第3/3 頁)
的載體也在其中起了決定性作用。
最早的甲骨文,由於書寫材料的限制,致使上下層語言開始不同。
但竹簡的出現,改變了這一點,它廉價易得,能夠讓更多的人學習寫字。
同樣因為這一點,語言也開始變得流暢起來。
比起之前的甲骨文,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是不是就流暢很多,也要易懂不少?
而到了統一之後的秦時,想做基層官吏,都得要識字才行。
在這時候,雖然知識還是被貴族壟斷的狀態,但文字卻已經不再是貴族的專屬了。
當然了,要說起文字的發展,我們就不得不提春秋戰國時期那各有各發展方向的文字了。】
秦朝
天幕提起文字,嬴政又想起了那些年的讓他頭痛的事,秦文寫出來的政令,六國人根本就看不懂,這讓政令往哪兒傳!
“不書同文,大秦根本就無法治理天下!”
【周早期的金文比較接近象形圖畫,隨著時間的發展,周後期的金文開始簡化,也就是線條化、平直化,這增強了符號性,使得書寫變得容易起來。
早期,周朝統治還有向心力的時候,文字的發展還算是有一個標準。
但是後來,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文字使用的越發廣泛,各國也就開始了文字的簡化。
而那個時候作為名義上的統治者周朝已經不具有統治能力了,在沒有標準的簡化要求之下,各個國家就開始按照自己的想法改,五百年下來,直接出現了嚴重的文字異行。
一個字有七種寫法都是基礎版本,高階版本那就直接數不清了,統一之後的秦吏有多崩潰可想而知!】
說著,天幕緩緩展示出一張七國文字的對照表。
為首的,是現代的“馬”字,繁體的“馬”字,後面的文字按照國家排列。
劉徹看著天幕上的文字,直接張大了嘴巴:“這居然是同一個字!”
李世民也擰緊眉頭:“六國文字,竟能相差到這種地步!”
六個剛打下來,文字不一、度量衡不一、馳道不一、秦吏不足的國家!秦始皇那是吃丹藥吃死的嗎?那明明就是累死的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