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頁(第1/2 頁)
在曾國藩的帶領下,湘軍建立起了廉潔儉樸的軍風。湘軍高階將領,大多數都是廉者。胡林翼就說,湘軍主要將領都不像其他軍隊那樣貪汙軍餉:&ldo;滌師清節冠時,凡湘人如羅山、迪庵、厚庵、璞山、蔭渠均不以軍餉自肥。&rdo;他又說,不光高階軍官如此,即使中層和底層小軍官,也都保持著正派作風,這正是湘軍戰鬥力的源泉:&ldo;楚軍之地皖北者,如公(李續宜),如厚庵,雪芹,固不待言,天下之人均信之,且深信之矣。即近日小統,如成,如梁,如蕭,如吳,如餘,均非貪士,勇額不虛,臨事亦不怯。如此正派風氣,天下之賊何患不平,餉又何患不集哉。&rdo;
確實,除了胡林翼這封信外,關於湘軍將領的清廉作風,還有許多資料可為證明。
李續賓兄弟&ldo;皆以清潔自矢,廉俸薪資,悉供軍用,家無長物,環堵蕭然&rdo;。
費行簡在《近代名人小傳》中記載,楊嶽斌&ldo;仁厚敦篤,寡言語,治水師十餘年……既歸,家僅中產,怡然奉親。初起末弁,晚漸通文學,能詩。江寧捷後還鄉口號曰:&l;借問歸來何所有,半帆明月半帆風。&r;時諸將多擁厚資歸,蓋以此自明也&rdo;。
彭玉麟更以&ldo;三不要&rdo;廣為人知:不要官、不要財、不要命。他一生辭官六次,自奉甚儉,平日布衣蔬食,把本來應該納入私囊的銀大筆捐出,用於公用及慈善事業。現在衡陽城內的船山書院就是他一手捐建的。
湘軍上下的這種清廉之風,當然源自曾國藩這個&ldo;始作俑者&rdo;。
第四節 寧可肥公,不可肥家
一
那麼,曾國藩自己的合法工資,都用到哪兒了呢?
首先,作為因&ldo;墨從戎&rdo;而拒絕官職並發誓&ldo;不要錢&rdo;的湘軍最高統帥,財務全權負責的&ldo;一支筆&rdo;,曾國藩是否按統率一萬人的標準給自己發放固定津貼,目前還沒有資料可證。也許他&ldo;以身許國&rdo;,&ldo;以軍為家&rdo;,並沒有給自己設定固定收入,而是以公務的需要因地制宜地設定自己的經費標準。
其次,對於經費的剩餘,從為數不多的幾條記載中,我們可以大致判斷有以下幾個去向。第一是用於軍隊開支。鹹豐七年十二月十四日夜,他給曾國荃信中說:&ldo;餘有浙鹽贏餘萬五千兩在江省,昨鹽局專丁前來稟詢,餘囑其解交藩庫充餉。&rdo;從後文彭玉麟的例子來看,這一萬五千兩銀是可以由其任意支配的,納入私囊當無不可。
第二個方向是用於地方公益事務。家信中有多次記載,他寧肯把收入捐給戰區災民,也不送回家。
鹹豐八年正月十四日,他居鄉期間,曾指示弟弟曾國荃,在應酬及救濟紳士百姓上,要放手花錢:
聞我水師糧臺,銀兩尚有贏餘,弟營此時不缺銀用,不必往解,若紳民中實在流離困苦者,亦可隨便周濟。兄往日在營,艱苦異常,當初不能放手作一事,至今追恨,若弟有宜周濟之處,水師糧臺,尚可解銀二千兩前往,應酬亦須放手辦,在紳士百姓身上,尤宜放手也。
鹹豐八年二月初二日他致曾國荃的一封信也可以為他的工資收入之主要流向做一證明:&ldo;餘在外立志以愛民為主,在江西捐銀不少。&rdo;
寧可把大量錢財用於施捨他人,也不寄回家裡,除了不靠做官發財之誓言外,曾國藩還有更深入的考慮。
二
曾國藩在軍前期,對家中買地起屋等增產之事,通常抱反對態度。他擔心自己發誓不要錢,而家中地產日增,房舍新建,必然引起人們竊竊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