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絃音和晚鐘(第3/5 頁)
日學成,便是那伯牙了,我也就是那仲子期,專聽你的曲子,”李小林說道。
“胡說,胡說,”胡光勇立即制止道,“縱然你是子期,我是伯牙,若你先走,我便摔碎那琴了,琴有何罪?所以得我先離去,你可好好把那琴收撿起來,斷不要枉摔了它。”
眾人都笑起來,說哪裡就言死說活的。我見聚攏的人愈發多了,頭又昏沉,怕鬧成起始的模樣,便不再理他們,閉上眼休息。李小林見我無精打采的,伸手摸摸我的額頭,“好燙,趕緊去醫院看看吧!”
“爬桌上休息一下就好了,”我說。
“那我們不再打擾,你好好休息吧!”胡光勇也說。
“沒事,”我半睜雙眼,“聽見好悠揚高遠的琴聲,彷彿溪水在山間繞轉,”我說,其實真的有琴聲自耳畔傳來。
“是你痛昏頭了吧!好好睡,下課我們叫你醒,”劉富寬說。
琴聲悠揚,聲聲入耳,聞來亦如夢如幻。我倦意頓消,循聲而去,漸至河沿的山巒深處,青雲消散,天空露出一個明如碧玉的圓月,白光漫天傾灑下來,大地山川舒展了,隨那微風中的琴聲飄浮。河水映著月色,粼粼波光與對岸的煙火交相輝映。沿河偶有新蓮幾枝,正吐露芬芳,兩三樓船划水而行,轉過灣岸漂浮在遠方的輕霧中。河這面綿峰疊嶂,蛙鳴蟬詠、枝搖娑娑,對岸樓宇幢幢,詩頌雅吟、笑語輕談,都隨琴聲送入耳內。再看屋宇綾窗,又有歌舞的影又有曲藝的調。尋聲沿河徐徐而上,此岸的青山被垂柳擋去大半,又有高松翠竹遮眼蔽目,彼岸街景樓臺卻在眼前盡情舒展,熙來攘往的人群點染其間。再移步幾許,桐影矗立的水岸露臺,臺沿一溜燈火,琴聲便自露臺間輕紗緯縵的掩映下悠悠而出,那弦指輕揚,月明河璨、山影煙婉,剛入這畫境便醉人迷離,心清神覺。
“可還記得此曲?”撫琴者並沒有停下手指的撥動,輕聲細問正似這月的輕柔,影的淡然。
“姑娘問我?”我良久方才回過神來問。
她嘆息一聲,沒有回答。
“落花懨懨,春水年年。與君在側,衣袂翩翩。何君之別?無失無怨。何殤及此?月影寒泉。只記得後‘落花’八句了。” 我方言罷,忽覺幻影空相隱隱浮沉,又都漸淡漸散了,隨風捲進漫漫長空。那是何處的詩?又寄了何人的情?傷了何時的歲月?拾起殘斷的離愁,我只感到心靈深處千古遺留的過往。
她聽我誦完,哀哀嘆息,停住手指,琴聲在靜夜嘎然而止。
“此曲名為《侍鸞》,當年桃花仙子擬《春江花月夜》的格作詞,明嘉靖二年(1523年),樂師張馳在伯安(王陽明)處獲得,譜曲而唱,友人王松友彈琴相和,便流傳下來。其意甚為哀怨淒涼,字字透人肺腑。落花八句最早見刻於桃源洞石壁之上,疑為一和尚所作,然而又與傳說出入,後此刻消失。‘落花’八句是對桃花仙子的哀悼,與《伏鸞》相生相和,共為一曲,名《關聲賦》,無論《伏鸞》還是《落花》句,過中細節我也是恍惚不清的,”說完,我卻全然想不起怎麼知道這些的,不覺驚異。
“此曲極難,識的人漸少,今已失傳久矣!你卻還記得如此詳細,已足夠了,”姑娘笑道,“我再彈與你聽,倘為所感,你我當重逢於冥水,切記,莫負此約。”說完,再撥動琴絃,那琴聲又起,與晚風的淺唱相和,聲聲感人肺腑,曲盡琴止,再望岸臺,紗縵空影,燈熄人離,只在腦際仍迴響著姑娘的離別之語:“莫負了冥水之約。”彷彿又身臨昨日之景,聲聲入耳如此熟悉。而姑娘所說的冥水之約又是何意?不覺處細思靜想,終不得個明白,展眼間月影西移,對岸燈火熄滅殆盡,樂聲已止、人跡漸疏,那樓臺和桐樹拉出長長的影覆蓋水面,孤身獨矗頓覺寒意侵體。
“是該回去了!”我禁不住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