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頁(第2/2 頁)
缺乏,鑄幣量難以滿足流通的需要。明朝中期,朝廷被迫弛用銀之禁,而透過海外貿易大量流入中國的白銀恰好彌補了國內銀礦不足的缺陷。張居正推行&ldo;一條鞭法&rdo;時,即規定賦稅折銀徵收,說明民間使用白銀已比較普遍。大額交易通用白銀,政府財政也以白銀為計算單位。白銀作為貨幣,具有不變質、易分割、價值高等優點,其貨幣化本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反過來又進一步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在商業資本日益膨脹的趨勢中,逐漸形成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人集團,其中尤以南方的徽商和北方的西商最為著名。徽商出於安徽南部的徽州府(治今安徽歙縣),其地屬山區,人多而耕地少,居民遂多出外經營工商業謀生。當地物產豐富,木器、漆器、茶、文具之類特產都馳名全國,為商業資本的積累提供了物質條件。全國經濟最發達地區蘇、浙鄰近徽州,交通便利,成為其絕好的商業市場。在上述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徽商實力勃興,明代錢幣長江中下游地區至有&ldo;無徽不成鎮&rdo;之諺。部分徽商還把經營方向發展到海外,嘉靖倭患的著名首領許棟、王直、徐海等都是徽商出身。久之經商成為徽州普遍的風氣,&ldo;其俗男子受室後,尊者即督令行賈,無贏折皆不得速歸,久者數十年,近亦逾紀&rdo;(見方苞《望溪先生文集》卷13《王彥孝妻金氏墓碣》)。他們的商業活動以販鹽為主,亦兼營糧、棉、絲、茶等多種貿易,很多人透過與官府的合作演變為豪富特權商人。西商主要是指山西和陝西商人,他們在明朝透過經營邊防軍需物資起家,積累了大量資本,勢力經久不衰。此外其他地方還有很多較小規模的商人集團,其經商活動大都帶有地域性、宗族性的共同特點。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