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諸葛亮議諫後事 李正方兵駐上庸(第1/2 頁)
都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東吳如此,季漢亦然。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劉備已經六十二歲高齡了。
自法正死後,劉備的身體也越來越差,尤其是南征回來,是精神萎靡不振,記憶力快速下降,就連那活也再不能復往日雄風。身體的種種訊號下,劉備清楚是該考慮接班人的事情了。
曹魏是在權利平穩交接後才建立的政權,開場就是新鮮血液領導朝政,只要曹丕等不作死,整個政權會有一個相當長的穩定期。而季漢政權建立不過兩年,就即將面臨政權交接的問題,能不能平穩過渡,還得多方面考慮。
對丞相諸葛亮他是一百個放心,論人品能力,當今天下誰又能出孔明之右?
對二弟和三弟更是毫無顧忌,近四十年的風雨交情,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其中感情。只是如今兩位肱骨兄弟都老了,而且也是疾病纏身,不知道還能當多久的大護法。
關羽自刮骨療毒之後,沒有好好修養,現在每逢溼寒天氣,整條胳膊痠麻疼痛不已。而在此誘因下早年征戰落下的舊傷也開始慢慢蠶食著身體,堂堂武聖人最終還是躲不過歲月這把剔骨刀。張飛倒沒有吸鐵石體質,年輕時沒中過那麼多箭,但長期酗酒的後遺症也開始展現,身體素質也有了明顯的下降。
至於國戚糜竺,糜芳,和簡雍,孫亁等這批原始股,也已告老的告老,病終的病終,既不存在什麼威脅,也很難再提供什麼幫助。
所以說打鐵還需自身硬,政權走向如何,其最大的因素還是在太子劉禪身上。
於是乎劉備表示想看看自己娃現在的水平。
只是這不檢驗還好,一通操作下來直接一個頭兩個大。
倒不是單純的能力的問題,劉禪虛度了一十六歲,從未跟著軍隊或者郡官去基層歷練,也沒有任何理政經驗,能力不足完全正常,但令劉備最想不來的是這孩兒實在沒啥主見,而且胸無大志。
簡單匯總一下這位儲君的答卷。
目標:不知道。
愛好:鬥蛐蛐。
為人:不惹事就行。
用人:您老說誰能信就信誰。
劉備直納悶:老子好歹也是叱吒風雲割據一方的人物,怎麼生了個這麼個玩意兒?許靖啊許靖,你咋教的啊?
不過這也確實賴不得人許靖太傅。
劉禪從出生起,就很少能見到父親,幼年時期劉備在打仗,少年時期劉備還是在打仗。長期缺少父親這個角色的影響,性格上缺少陽剛的一面很正常。加上其坎坷的成長之路,可以說劉禪的人格存在一定缺陷。
其實歷史上的劉禪作為守成之君是完全夠格甚至算比較優秀的,別的不說,平替劉盈,李治應該問題不大。要是換到趙九妹(完顏構)或土木堡戰神(朱祁鎮)身上能把岳飛于謙樂死。
好在這段時間沒什麼仗可打,也沒什麼特大事件要自己處理,總算是能騰出時間來培養培養,說不定還有的救。
另外,得處理一些不穩定因素。
說得就是你:豫王劉封。
……
“依孔明之見,封兒當作何處置?”劉備又是日常的小事開大會,大事開小會,要事兩人獨會。
諸葛亮“此陛下家事也,臣本不應妄議之。然陛下既問及此,臣不得不告以忠言:蓋自古君儲之亂事,多見兄弟逾牆也。遠有琴胡亥之失,先漢七國之亂;近有二袁相鬥失河北,劉琮拱手讓荊州。陛下不可不忌也。”
劉備道:“朕知此理也,然封兒先取上庸,後又助朕二弟退敵,有功無過也。朕實不願薄之。”
諸葛亮也知道這個理,但劉封素來剛強,要說有兵有權,真不一定會心甘情願居於劉禪之下。就算不動他,也至少得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