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用人不疑仲謀放權 破而後立伯言軍改(第1/2 頁)
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戰爭消耗之高是十分可怕的。長達四個月的戰爭再次讓漢魏兩國財力儲備見底,尤其是曹魏。遠征漢中,由於是山地之間惡戰,運輸效率低的可怕,其物資人力消耗之大,甚至就超過曹操十五萬大軍鏊兵襄陽。更別提還有曹彰、張遼對吳作戰的十五萬兵馬呢。
曹丕曹彰初掌大權就整這麼個大活,著實是折騰自己家底。而這一鬧也打斷了孫劉兩家的休養生息,尤其是季漢,荊益兩州好不容易攢了大半年的物資,還沒來及投入建設,又砸入戰爭或對峙之中。至此,三方也都無力再戰。
不過漢魏兩家都可稱達到預期目標。
首先是季漢,平定了南方叛亂,實控領地大幅度增長,雖然是未開發的蠻荒之地,但也聊勝於無。重要的是北伐的大後方安穩了。
曹魏同樣戰果頗豐,拿下皖城,基本掐滅了東吳北上的可能;奪取江夏,則是完成了對襄陽的戰略形勢包圍,並且對漢中和荊州蜀軍都做到了有效牽制,全程順風順水。說實話,要不是忌憚荊州有關張兩位大佬鎮著,他曹彰還真敢攜戰勝之餘威把襄陽也吞了。
似乎只有東吳是絕對的受害者,純純的大冤種。
東吳從上到下,無論文武,大多瀰漫著“江東吃棗藥丸”的悲觀情緒。
也怪不得這些人,從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到彰武元年(公元221年),從合肥戰役到廬江戰役,江東就沒打過幾場真正意義上的勝仗!
太史慈,董襲,陳武,潘璋,蔣欽等忠勇將領戰死,周瑜,魯肅,張紘,呂蒙,程普,黃蓋,淩統,甘寧等傑出人才病故。無數江東健兒拋頭顱灑熱血,換來了如今只能在季漢和曹魏兩個強大政權的夾縫中低著頭艱難求生的局面。有此想法,也是人之常情。
不過孫權和其智囊之首陸遜並不完全持悲觀態度:雖然東吳再次失地,但不論廬江還是江夏,對東吳的核心防線都沒什麼影響。關鍵是如此一來,東吳收縮,季漢將徹底且單方面地扛著曹魏的壓力。屆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說不準還能把東吳真正的核心利益合肥給敲掉。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發展性的,就看你能不能抓住。
就比如現在,季漢雖在短時間增加大片領土,但大多數都是山地地形,在生產力低下,交通不便的古代屬於開發難度極大,開發價值極低的領土。簡稱不能種地。
對比之下,季漢不僅沒有足夠的人口作為生產力來開發這片土地,也沒有足夠計程車兵來守護這片土地。更關鍵是季漢的人才儲備捉襟見肘,一時間根本應付不了,以至於眾多郡縣級官員都是身兼數職。
所以,季漢現在基本不具備再主動發起戰役的條件。
而曹魏的現狀也好不到哪去,連著幾次在漢中和荊州的作戰損失了不少人才:夏侯淵、曹真、張合、賈詡,于禁、龐德、滿寵等都是難得一遇的將才乃至帥才。不僅如此,混戰還打亂了既定的戰略部署,頻繁的人事調動也需要大把時間去穩定地方局勢。
不過如果有足夠威望的大牛坐鎮,則另當別論。只是當年跟著曹操的那批俊傑基本上已歸於黃土,還在世的也都垂垂老矣,以至現在有資歷有能力獨當一面的人物少之又少。雖然以曹彰為首的新生代足夠優秀,也不乏鄧艾,陳泰這樣的潛力股,但實踐和培養都需要時間。
也就是說在新一批人才填補斷層之前曹魏可能也不會發動什麼大規模戰役。
這是東吳發展的一個視窗期!
其實東吳軍隊戰力不行主要就是一個原因:制度問題。
從孫策開始,軍隊都是由家族部曲組成,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