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3/4 頁)
皇更厭惡魚刺(與其說是厭惡,不如說是懼怕)。彼等咸信,一條少刺或者無刺之魚,才是真正好吃、脫離了低階趣味並且有益於人民的魚。
()好看的txt電子書
這種觀念在實施講求實效的美國人那裡已經被弘揚到極致。“魚有沒有刺?”你去問一個十歲以下的美國兒童,得到的回答一定是No。這是因為,不僅在麥當勞裡吃到的魚柳包是百分之百無刺的,更有甚者,魚刺這勞什子,早在進入麥當勞們的上游產業、即超市的冷櫃之前,就被處理得一乾二淨了。
據說在英國境內的任何一家Fish and Chips只要吃到一條魚刺,輕則可以得到費用全免,重則可以把店主告上法院。
在德國西部小城朗根費爾德的吃魚體驗,給上海美食家洪丕謨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們在透亮的玻璃櫥窗的冰盤裡,看到盛著好多品種不同的魚,可就是叫不上名字,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德國人要吃的魚都很少有刺,刺多了他們才不耐煩呢,或許就根本不吃,怕鯁喉嚨……觀念和中國老百姓完全相反。在中國人眼中,美味魚幾乎多半是多骨多刺的,比如鰣魚、刀魚,又比如鱸魚,河鯽魚,縱然是面拖了黃魚,也基本不拆骨頭,吃起來讓客人自己去吐。
“要是把刀魚、鯽魚端上桌請老外吃,那就簡直要他們的命。中西飲食文化不同,影響到人的生相性格上,便是西人粗獷,東人細膩,西人爽直,東人迂迴。”
我雖未見過老外的魚類加工廠是怎樣剔除魚刺的,不過話說回來,美國人和歐洲人常吃的那些魚,本身就沒有什麼刺,當然“魚骨頭”還是有的,不但有,而且有得很誇張。這一類少刺或者無刺的魚,主要包括鱈魚、鮪魚、旗魚以及箬鰨魚或鮭魚等,身體的內部構造其實更接近於哺|乳動物,而當它們被製成“魚排”之後,無論在形態和口感上皆全面向牛排與豬排靠攏。“咬一口,肉厚厚的潔白如雪,便頓時感到滿口清香,滿口細膩,滿口幽恬,滿口美快。”
咽喉一旦為魚刺所鯁,後果實在是可大可小,不過,大多數的中國人可以把魚刺從容地放進嘴裡,並從來也未曾把魚放在眼裡。
一方面,這固然是出於我們對多刺之魚的偏愛,另一方面,列祖列宗們千百年來積累下來的挑刺之術,已經“基因化”為我們的先天技能。在經過每個人常年不懈的訓練,想不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也難。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正所謂藝高人膽大。
中國人的吃魚是源遠流長,誕生於東漢時代的《說文解字》裡所提到的魚,已有七十種之多。關於中國人為什麼要用筷子吃飯而不是刀叉,歷史學家們作過各種各樣的推測。其中深得吾心的一種,便是“吃魚挑刺說”,即筷子的出現與吃魚大大的有關,因為筷子比刀叉更易挑食細膩的魚肉,同時更加便於從細膩的魚肉中挑剔出更加細膩的魚刺。
在我們中國人、尤其是南方的中國人看來,老外愛吃的鱈魚、鮪魚、旗魚以及箬鰨魚或鮭魚之類皆屬於“粗魚”,無刺或者少刺乃是構成其“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像我們通常所說的“粗人”,腦袋裡往往要比別人少一根筋。魚是無刺了,但是吃到嘴裡的那種惆悵乃至沮喪之感,算下來也只有香飄四季的海棠以及《紅樓夢》的後四十回才能相提並論了。
當然,美國人在魚刺問題上這種“不應有恨”的做法,其實也自有它種種明顯的好處。別的不說,為魚刺所上的不幸事件以及納稅人為此付出的醫療費用都會大大地減少。不過這也恰恰是一個正在計劃前往美國並且打算在唐人街吃飯買菜的中國人所應注意的重要事項之一:該國的喉科醫生通常都不具備處理“魚刺傷”的基本能力。
多刺而美味之魚,比如江南的鰣魚、刀魚、河鯽魚,又比如珠江三角洲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