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第2/2 頁)
的是一隻大象的頭顱、耳朵、長牙和鼻。這個發現令人驚異,因為美洲地區根本就沒有大象。不過,我後來找到的證據卻顯示,在史前時代,美洲確實曾經有過大象。一種學名為&ot;居維象亞科&ot;(cuvieroni)的哺乳動物,曾經出現在南美洲,尤其是在安第斯山脈南端,直到公元前10000年左右才突然滅絕。這種長鼻類動物類似今天的大象,具有長牙和長鼻,模樣兒酷似帝華納科古城太陽門上雕刻的&ot;象&ot;13。
我走前幾步,仔細觀察這幾隻大象。每一隻象都由兩隻面對面的兀鷹的頭部組合而成(頭頂的冠毛代表大象的&ot;耳朵&ot;,脖子上半截代表&ot;象牙&ot;)。以這種方式創造出來的動物,在我眼中仍舊是一頭大象,因為我知道,帝華納科古城的雕刻家慣於使用的一種獨特的、精妙的視覺技巧,就是用一種物體代表另一種物體,以達到象徵上的效果。因此,你在一座人物雕像臉孔上看到的耳朵,有可能是鳥的翅膀構成的。同樣地,一項精心雕琢的皇冠可能由好幾顆魚頭和兀鷹頭交織而成;雕刻家也可能用鳥兒的脖子和頭顱象徵人物的眉毛,用一隻動物的頭部代表一隻拖鞋的前端,諸如此類,不一而足。由於這個緣故,太陽門上用兀鷹頭組合成的大象,並不單純是視覺上的幻象,而是一種極具創意的合成技巧,跟門楣橫飾帶的整體藝術風格完全吻合。
雕刻在太陽門上的一群風格獨特的動物影象中,我也發現其他一些已經絕種的生物。根據我的研究,其中一種生物已經被專家辨識為&ot;劍齒獸&ot;(t0xodon)14。它是一種三趾兩棲哺乳動物,身長大約9英尺,肩高5英尺,模樣酷似犀牛與河馬雜交生下的一種體型矮胖粗短的動物。如同&ot;居維象亞科&ot;哺乳動物,劍齒獸在鮮新世(pliocene,大約160萬年前)末期,曾經活躍於南美洲,直到洪積世(pleistocene,大約12000年前)結束時也絕種15。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