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頁(第1/2 頁)
齊、魯兩軍在長勺會戰。齊國依仗數量優勢,首先擂鼓吶喊,發動進攻。魯莊公沉不住氣,就讓曹劌出擊,但曹劌只是讓魯軍列陣不動,嚴守以待。齊軍看見魯軍陣勢牢固、旗甲鮮明,難以衝擊,只好退回去。過了一會兒,齊軍再次發動攻擊,曹劌仍按前法對待,齊軍只好又退了回去。齊軍統帥心浮氣躁,急於求勝,於是發動了第三次進攻。這時,齊軍軍士已經懈怠,失去了前兩次的銳氣,可魯軍正憋足了勁。此時,曹劌命擂鼓出擊。魯軍一下子就把齊軍衝垮,齊軍失去氣勢,無法抵擋,只有逃走。魯莊公一看齊軍逃走,就要下令追擊。但曹劌十分謹慎,他登上高車,扶軾而望,發現敵軍旗幟東倒西歪,車轍錯亂無序,確認是逃跑而不是佯敗誘敵,這才下令追擊。自然,長勺之戰以魯國大獲全勝而告終,總算報了齊魯&ldo;乾時之戰&rdo;的一箭之仇。
在戰後總結經驗時,曹劌指出,軍士作戰往往是&ldo;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rdo;,齊軍沖了三次,已是強弩之末,魯軍則鬥志旺盛,取勝就有了把握。再者,齊是大國,可能會有伏兵,所以只有確認齊軍不是詐敗誘敵後才能追擊。
長勺之戰的勝利,主要靠兩條,一是曹劌能夠正確地掌握和利用戰士的心理和情緒,把握住了作戰規律,再加上他的謹慎果斷,處處不失時機,就在具體的戰略戰術上掌握了主動權。其二是他認為人心可用。長勺之戰一方面是魯國的保衛戰,帶有一定的正義色彩,更重要的是魯國統治者較為廉明,有一定的威望,人們願意替國君打仗。這兩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魯人才獲得了長勺之戰的勝利。其實前一方面是具體的戰術運用,後一方面才是根本,如果民心不可用,無論怎樣巧妙的戰術也無濟於事。
而與之相反的事例則發生在魯國和鄒國的一次大規模衝突中。在兩國的交戰中,鄒國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人,而士兵百姓卻沒死一個。鄒穆公十分不理解,向孟子問道:&ldo;這些人不為上司去拼死,如果殺他們,實在是人太多,法不責眾,殺不勝殺;如果不殺他們,他們看著上司被殺而不去拼死解救,實是罪不容誅。這該怎麼辦才好呢?&rdo;孟子回答說:&ldo;每逢凶年飢歲,您的百姓是什麼樣子呢?年紀大的餓死後孟子像
孟子倡王道,主仁政,認為&ldo;不嗜殺者能一之&rdo;。但歷史上的實際情況是上焉者王霸雜之,下焉者不堪聞問。
被埋在溝裡坑裡,年輕的則逃散到別的國家去,這樣的有幾千人。而您的倉庫卻十分充實,府庫裡也堆滿了錢財。您的官吏都不向您稟告,這是欺騙國君,殘害百姓。這樣的官吏還不該死嗎?&rdo;這就是孟子說過的&ldo;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rdo;,意思是說,你怎樣對待別人,你就會得到怎樣的回報。在這裡,鄒國與魯國,可謂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當然,不戰而勝無非指的是富國強兵,作好各方面的準備,尤其是取得民眾的信賴和支援,掌握戰爭的主動權。但如果一味強調某個方面,或者想用&ldo;仁義&rdo;去打倒&ldo;武力&rdo;,那就是自取敗亡了。春秋戰國時期還出了這麼一位&ldo;奇才&rdo;,那就是大搞&ldo;仁義&rdo;之師的宋襄公。
宋襄公本是想當霸主,卻沒想到在諸侯大會上被楚國捉了去,虧得公子目夷設法營救,才把他迎回宋國重登君位。宋襄公回國後十分氣憤,可又不敢去惹楚國,就想去攻打鄭國,因為鄭國在諸侯大會上曾首先倡議讓楚國當盟主。儘管公子目夷等一幫大臣不同意宋襄公攻打鄭國,但他還是一意孤行,帶兵出發。
鄭國立刻向楚國求救,楚王就取圍魏救趙之法,派成得臣和門勃率兵直接攻打宋國,這樣,宋襄公就不得不回師救宋。宋、楚兩軍在泓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