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頁(第1/3 頁)
其實,孟嘗君無非是為了保住他在齊國的位置,真讓他到秦國去,他未必願意,&ldo;反認他鄉做故鄉&rdo;,總是無法讓人從心裡接受,況且他也不會最終贏得秦人的信任。孟嘗君在這套&ldo;狡兔三窟&rdo;的政治運營術中,最妙的當然不是他經營了&ldo;三窟&rdo;,而是他借秦人的反激使自己重掌相權,並越來越牢固。如果僅僅是為自己預備好了一處位置或是一條退路,那就僅屬下乘的權謀了。軍事戰術上的&ldo;背水一戰&rdo;與政治權術上的&ldo;退路千條&rdo;形成了截然相反的鮮明對照,反襯出了軍事作戰以勇勝、政治經營以謀勝的不同特點。有勇無謀的匹夫只能是一個戰士,而有謀無勇的智士卻往往可以成為所謂的政治家。中國歷史上的這些奇特而又自然的現象似乎在表明一個問題:中國傳統的政治似乎只是權謀之術的副產品,而不是各種政治觀點、政治力量和施政方針的顯現。如果真是這樣,哪怕具有這樣的成分,中國的傳統政治是不是就顯得太卑微、太輕浮了呢?
------------
7&ldo;仁者&rdo;的忍術(1)
------------
中國人的統治經驗在世界上可以說是遙遙領先的,這是因為中國立國久遠,且中國人又以&ldo;治人&rdo;為樂,所以每朝每代都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驗。別的野史雜傳且不說,單說所謂的官方正史&ldo;二十四史&rdo;,就夠一個聰明的讀書人來讀一輩子的了。舉出其中的任何一個方面,其治人的精深獨到之處都會令別的民族瞠目結舌。
其中固然不乏成功的歷史經驗,但中國人把虛偽二字運用得如此爐火純青、妙到毫巔,不知能否算到成功的歷史經驗之列。不過,虛偽之術確實幫了統治者不少忙,為他們沽名釣譽、鞏固權勢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中國歷史上,似乎沒有哪一個君王敢公然扯起反對仁義道德、崇尚虛偽奸詐的大旗,連被稱為&ldo;奸雄&rdo;的曹操,也未敢貿然做皇帝,只是&ldo;挾天子以令諸侯&rdo;而已,他還是懼怕道德和正統輿論的力量。然而,統治者們卻又不得不為自己的利益經常幹一些道德敗壞、殘忍無情的事,於是,虛偽就成了他們的法寶,他們既不擇手段地達到了目的,又樹立了無可非議的道德形象。
大概最早能夠成功運用虛偽之術的是春秋時期的鄭莊公。《春秋》在記載這件事的時候第一句話就說&ldo;鄭伯克段於鄢&rdo;,極其明確地定了這件事在社會倫理方面的性質。鄭伯,是指鄭莊公;段是指鄭莊公的胞弟共叔段;鄢是地名。在這句話裡,最有學問的用字是&ldo;克&rdo;,本來君主殺臣下,用&ldo;徵&rdo;、&ldo;伐&rdo;、&ldo;討&rdo;、&ldo;誅&rdo;等字均可,唯有這&ldo;克&rdo;字,既表現了平等對敵,又表現出高明的手段。鄭莊公本可光明正大地討伐他的弟弟,但他卻陰設陷阱,沽名釣譽,其陰毒虛偽因一&ldo;克&rdo;字而躍然紙上。《春秋》一書往往在記載歷史事實的時候暗寓褒貶,在不露聲色中給予褒揚和抨擊,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微言大義的&ldo;春秋筆法&rdo;。
不過,在春秋時期,周朝以來的禮樂制度遭到了破壞,傳統的道德也遭到了踐踏,即所謂的&ldo;禮崩樂壞&rdo;。《春秋》作者創&ldo;春秋筆法&rdo;,試圖挽狂瀾於既倒,也可見其用心的良苦。必須指出的是,&ldo;鄭伯克段於鄢&rdo;是春秋時期的著名歷史事件,也是《左傳》中最為著名的篇章之一,由於《左傳》細緻傳神的記載,這一歷史事件就變得更加著名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