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1/4 頁)
望藉助協議,暫時在希臘問題上把蘇聯手腳拖住,既然先救希臘是西方外交的主軸,那羅馬尼亞也只能眼看著通向幸福的末班船票被希臘拿走,而自己從此沉淪苦海!
身處蘇聯這樣的強鄰壓迫之下,就算是一個大國尚且不能自保,何況是羅馬尼亞。首屆聯合政府很快在刺刀與盧布的雙重壓力下灰飛煙滅。國王被迫下野,各黨派也紛紛作鳥獸散。剩下的唯一執政者,自然是蘇聯的乾兒子---羅馬尼亞工人黨(羅共)。但度過最初的蜜月期之後,事情並沒有完全按蘇聯事先設想好的劇本發展。羅共內部此刻又開始了兩條路線的鬥爭。
一方是國內派,也就是長期在國內蹲班房,打游擊的這批土包子,還有就是跟著蘇軍凱旋而歸,俄國話說的比羅馬尼亞語還要流利的留蘇派。這兩撥人見了面,自然又是好戲連場。幾番你爭我奪下來,國內派逐漸佔到了上風。尤其從60年代中後期開始,羅共黨內完成世代交替,隨著齊奧塞斯庫的上臺,更是與蘇聯漸行漸遠!
===
關於齊奧塞斯庫上臺之後如何展開黨內競爭,變三駕馬車形式為自己一人獨駛,如何藉助國內反俄傳統,國際局勢變化等等要素與蘇俄做適度切割,齊氏家族又是如何貪腐,齊氏自身又有多少流傳於世的經典笑話,這些都是極權國家所共有的傳統保留節目,略過不提!
關鍵的焦點是壓垮齊氏這匹駱駝的那根稻草究竟是什麼?從70年代中後期開始,羅馬尼亞就開始陷入物資供應短缺的困境。造成這一問題的根源在於齊氏雖在外交政治各方面都可以與蘇俄保持距離,但在經濟治國的領域,仍然擺脫不了經典紅色理論的束縛。極權政體往往都誕生在落後的農業國家,而這些國家又偏偏都喜歡走急功近利的工業化道路。這就出現問題,大工業化是需要拿錢,拿技術喂出來的。以他們的底蘊,這兩樣東西從何而來,思來想去,最後的老辦法還是隻能從農民的土裡刨出來。
當年的蘇俄,天朝都走過這條路,集體農莊,人民公社的目的不僅是完成理論上的公有化概念,而更重要的是為高徵購鋪平道路。藉助於手中徵收到的大批基礎農產品,國家才能到國際市場上去出口套匯,換回工業化起步所需的資金,裝置,技術等等軟硬體設施。蘇俄的運氣比較好,趕上當時國際大氣候有利,20年代末,金融海嘯席捲歐美,美國客觀上有輸出技術換取急需的糧食與資金的願望,因此才會有美國援建的大烏拉爾等等重工業區的陸續上馬,蘇俄雖然農業殘了,但總算煉成了獨臂刀。
天朝的運氣不如人家,以田歸農重傷吐血的代價,只換來了外國的鋼材,裝置等等原材料,這是60年初,在本國廢鋼成山的情況下,三線基礎建設仍舊可以大規模上馬的原因所在。至於核心技術,蘇俄是緊咬不放,而美國只願意提供能夠保障中俄製衡的國防軍工所需的必要技術。這才有了後來核工業。有一種傳統觀點認為,靠三五個愛國海歸科學家,拿著蘇聯的遺留圖紙,在大沙漠裡拿幾把算盤打打,自力更生就可以鼓搗出核彈來。真當小熊是很傻很天真不成?要是沒有希臘商船把大批糧食運出去,在國際市場套取大量外匯,再加上美國默許,同意曾為同學,同僚的兩國學者,保持私人感情上的普通函件交流,然後再從香港運進一批批普通的工業,醫療器材,哪來日後那麼大的蘑菇雲?要是不信,儘可以去查希臘船隊的航海商務日誌(中國從50年代開始,九成以上的出口全都依靠希臘的船主中間商),還可以對比當時國際糧食期貨市場的供需買賣資料,看看為什麼會有連續數年的基礎農產品普遍價格大跳水,到底是誰在那裡作清倉式的大拋售,至於香港進貨管道方面,中美檔案要是難接觸,但至少俄羅斯當年駐港情資組關於中美合作的秘密調查報告,現在都可以查到嘛。比起俄國的獨臂刀來,天朝最後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