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1/4 頁)
問題!
上帝從來不會拋棄他的信徒,隨著1821年希臘獨立戰爭打響,羅馬尼亞也等來了自己的歷史機遇。這主要源於土耳其人統治策略。作為小民族,奧斯曼帝國其實沒有能力單靠土耳其自己人就可以統治所有歐非屬地,於是土耳其人分而治之,作為糧倉與金庫,控制埃及與希臘靠的是鐵桿盟友阿爾巴尼亞軍團,而面對桀驁難馴的巴爾幹斯拉夫諸國與羅馬尼亞則靠希臘貴族去委任統治。如此佈局,就給羅馬尼亞留出了機會。果不其然,等到希臘獨立浪潮一起,旅居羅馬尼亞的希臘人自然舉起反旗,而且積極鼓動羅馬尼亞人一起幹,打出了恢復拜占庭帝國,東正教榮光的旗號。羅馬尼亞人對於反土倒沒什麼異議,但是對於恢復拜占庭的偉大理想就興趣不大了。因此整場運動下來,基本以搖旗吶喊,站腳助威,秘密積聚自己的實力為主,而希土雙方一番惡戰,希臘除了本土獲得獨立以外,境外的勢力基本被土耳其撲滅。而土耳其也是元氣大傷,如此一來,原先由土耳其派駐的希臘省督制度,事實上已不可行。瓦拉幾亞和摩爾多瓦兩公國的地方自治權控制權由此轉回羅馬尼亞人手中!
緊接下來,1848年革命爆發,與上回瓦,摩兩公國的情況類似。由於馬扎爾人起而反抗奧地利統治,特蘭西瓦尼亞也乘機進一步擺脫匈牙利的束縛,實現了高度地方自治。但1848年革命同時也帶來一個壞的結果,就是沙俄勢力崛起,佔據了克里米亞,並且直逼瓦,摩兩公國,比薩拉比亞地區被割佔,羅馬尼亞人面對的,除了兩個虛弱的老對手---奧,土之外,又不得不面對更加難纏的沙俄。
禍兮福所依,正因為沙俄咄咄逼人的擴張勢頭,引起了英法的擔心,幾年後克里米亞戰爭爆發,沙俄受挫,不得不暫時把到嘴的肥肉又吐了出來。在隨後的巴黎會議上,羅馬尼亞人充分發揮了他們的外交能力,藉著同為拉丁姊妹國家,具有相似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抵禦俄國及東方民族入侵野心等等優美的言辭,懇切的表態,加之在巴黎有廣泛人脈的羅馬尼亞籍社團的院外遊說。終於哄得拿破崙那個好大喜功的侄子皇帝動心,在會議上力挺瓦,摩兩地成立聯合公國,而只保留給土耳其一個空泛的宗主國名號。
當然,歐陸列強的本意是隻想要一個鬆散的,能夠防禦沙俄南下的邦聯而已。因此規定未來的聯合公國還是要有自己彼此獨立的議會,政府等等機構。但羅馬尼亞的民族統一趨勢已經不可逆轉,而羅馬尼亞人又是精於政治談判技巧的高手。瓦,摩兩國議會在列強劃定的未來聯邦框架下,走了一條取巧之路。兩公國議會是彼此獨立選舉,但他們分別選出來的大公卻是同一個人。根據大公掌握公國最高權力的原則,瓦,摩在實際意義上完成了合併!
聯合公國的大公,庫扎,出生在雅西,本是摩爾多瓦的貴族。早年參與過1848年革命。此刻在因緣際會之下,成為羅馬尼亞初步統一後的大公。在他的任內,對外是要收回附屬於奧,匈的特蘭西瓦尼亞和被沙俄割佔的比薩拉比亞,以及與奧斯曼這個虛弱的宗主國作最後的切割。對內自然是要為羅馬尼亞人謀福祉。要達成所有這一切目標,首先就要提升自身國力。於是變法開始。推進稅制改革,普及高等教育,鼓勵工商業發展,授予農民土地,建設強大軍隊諸如此類。變法的效果也很明顯,十幾年下來,一個近代化的羅馬尼亞已經初具雛形。但是根據牛頓定律,物體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並且作用在同一直線上。變法總是會觸及到某些舊臣與新貴的既得利益。於是,政變不可避免的發生了。庫扎被逼退位,流亡海外。新上位的勢力集團,由於內部多種因素的羈絆,為了把內耗程度降到最低,決定到海外尋找一位親王來接這個燙手的山芋。
首先被羅馬尼亞議會物色到的人選,是比利時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