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頁(第1/3 頁)
波士頓大學地質學教授、岩石侵蝕方面的專家羅伯&iddot;修奇,在證明魏斯特學說的正當性上,曾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他非常贊同魏斯特的結論,並認為獅身人面像和包圍在它周遭的石壁,所遭到的侵蝕並不是風,而是在古王朝時代存在以前,連續好幾千年長期而大量雨水沖刷的結果。
在1992年美國地質學年會2中得到同儕的認可後,修奇教授於當年度美國先端科學協會的年會中,對(包括古埃及學者的)不同學科的專家再度發表他的研究成果。他再度指出:&ot;獅身人面像的身體和溝渠受到風雨的侵蝕。有的地方,至少在部分牆壁上,侵蝕痕之深達2米左右,使得外觀看來蜿蜒彎曲,好像波浪一般。&ot;3
這種波浪狀的外觀,不論地質學家或考古人類學家,都很快地被說服,的確是被雨水侵蝕的結果。正如同桑莎所攝的大獅身人面像和它周遭的照片所顯示,侵蝕創造出來的是縱向深裂紋與橫向窪洞的組合。修奇教授認為這是&ot;典型教科書範例。很明顯,是石灰岩經過幾千年激烈的風吹雨打以後的痕跡&ot;。
風沙的侵蝕在石面上造成侵蝕痕跡,應該為水平、銳利的,而且只有比較柔軟的巖層會受到風沙傷害。雨水侵蝕,外觀上造成的效果和風沙完全不同。垂直的侵蝕只有在&ot;雨水沿著牆壁從上面往下流&ot;,而且還要是大量的雨水,從基沙高原往獅身人面像周遭的溝渠流才會發生。&ot;只有這樣,才會造成上面岩石堅硬的地方,侵蝕程度反而高,而下面岩石硬度比較低的附近,反而因為受到保護,侵蝕的程度相對低的結果。&ot;
在美國先端科學年會中,修奇作結論道:
如眾所周知,獅身人面像周遭很容易被沙石填滿。以撒哈拉沙漠沙石流動的情況,每幾十年風沙便會將溝渠完全填滿一次,而自古代至今,人們一直在挖沙。然而,圍繞在獅身人面像周遭的牆壁,卻有如此深刻的波浪紋……因此,我要在此提出我的看法:我認為獅身人面像的身體和周圍牆壁上的波浪紋,是從非常古老的時代,一個基沙高地上雨水多、溫度高的時代殘留下來的痕跡。
修奇承認,他不是第一個發現&ot;獅身人面像的身體上有雨水侵蝕痕跡&ot;的地質學家,不過卻是因為看到這個證據,而涉入獅身人面像相關年代的歷史討論的地質學者。基本上,他只想留在他的地質學領域中:
我已經聽過無數次,說王朝時代以前的埃及人,並沒有雕刻大獅身人面像所需要的技術或社會組織。然而,我不覺得那是身為地質學家的我的問題。我並非要把負擔加諸在別人的身上。不過,發覺到底是誰雕出這麼偉大的作品,應該是古埃及學者和考古學者的責任。如果我的發現,和人類文明起源地理論不相合的話,我覺得應該再檢討的是人類起源的理論,而不是我。我並沒有說獅身人面像是由亞特蘭提斯之類的神秘島人,或火星人,或其他什麼外星人所建的,而只是追隨科學真理。真理告訴我,獅身人面像真正建造的年代,比我們過去認知的要古老許多……
傳說的文明
&ot;要古老許多&ot;的&ot;許多&ot;,到底是多少?
魏斯特告訴我們,他與修奇,在有關獅身人面像的出生年代上,一直處在&ot;善意辯論&ot;的狀態中:&ot;修奇認為應該至少在公元前7000到公元前5000年(亦即新石器時代的降雨期)左右。這是他根據到手的資料,所做的最保守的判斷。身為名校教授,我可以理解他的保守立場。但是,不論我從直覺或學術推斷,都認為年代應該比這個要久遠。獅身人面像上面大雨沖刷的痕跡,絕大部分是在公元前10000年便已刻印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