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頁(第1/2 頁)
村田請他放寬心。第一波飛機起飛後,以村田的魚雷機、板谷的零式機和江草隆繁海軍少佐的俯衝轟炸機組成的第二波攻擊飛機隨時都能對付偵察機可能發現的任何敵水面部隊。淵田臉上愁雲頓消。這是南雲的第一支預備隊,他認為,在日本海軍中還沒有哪個部隊的實戰經驗或作戰能力能超過它。如果出現美國艦艇,這支部隊完全能控制戰局。淵田天生的樂觀情緒驅散了這片刻的顧慮。他希望&ldo;敵艦隊真的出現,這樣我們就能殲滅它&rdo;。 [ 註:《中途島海戰》,第146、第153‐154頁。 ]
布留川走到圖板前,把搜尋任務的確切安排向淵田作了解釋。 [ 註:對淵田的採訪,1967年9月1日。 ] 淵田興致勃勃地看著航圖。這張圖很像一把日本檀香扇,其扇面由7個小扇形組成,現在串繩已斷,7個小扇形相互分了家,不能有覆蓋重疊了。它的扇骨以機動部隊為中心向外輻射,形成7個獨立的搜尋區。有6根扇骨在太平洋上延展300海里後,拐彎行駛60海里,然後返回機動部隊。
&ldo;赤城號&rdo;負責第一搜尋區,它將派一架97式艦載攻擊機沿180°向正南飛行。&ldo;加賀號&rdo;派一架同型號的飛機沿158°飛行,負責第二搜尋區。&ldo;利根號&rdo;負責第二、第四搜尋區,它派出兩架零式水上偵察機分別沿123°和100°飛行。&ldo;築摩號&rdo;的兩架零式水上偵察機在77°和54°上飛行,負責第五、第六搜尋區。&ldo;榛名號&rdo;一架95式水上偵察機搜尋第七扇面。它機體小,飛不了300海里全程,只飛了150海里後就作40海里折飛。它將在31°上飛行,這樣飛行員只需沿正北略偏東方向飛行。在它飛越的海域裡發現美國水面艦艇的可能性顯然是微乎其微的。 [ 註:日本的敘述,第7,11‐13頁。 ]
淵田聽著布留川的解釋,先前的不悅情緒又復萌了。這種偵察方式無異於給運氣之神上點供品,根本無法保證有效地完成任務。首先,&ldo;單相&rdo;搜尋顧名思義將是一錘子買賣。第一次漏查的敵情以後永遠也發現不了的。 [ 註:《中途島海戰》,第147‐148頁。 ]
當然,南雲根據當時的實際及其所瞭解的情況,決定採取這一特定的搜尋方式,決定就在這時派出飛機,有他充分的道理。當時他的飛機上還沒有裝備雷達,偵察得全靠目力。他像被鉗子夾住似的,無法擺脫兩個不變的因素:他的飛機航程和太陽。太陽雖說像徵日本的庇護女神,但在日出和日落的時間上,它卻嚴守中立,令人喪氣。
在最有可能發現美國艦隊的海域內進行雙相搜尋,可以確保能見距離最大。可是,像這樣的雙相搜尋必須在凌晨兩三點鐘就派出。在去程的開始階段(可能是危險性最小的階段),可以利用夜色的掩護。第一批搜尋機爭取在拂曉時達到折飛點,然後返航。首批飛機啟航約一小時後,派出第二批偵察機。它們幾乎是在熹微晨光中對同一海域進行搜尋。南雲有足夠數量的、受過夜間飛行訓練的飛行員來實施這一偵察方案,但這樣一來用於偵察的飛機數量就要加倍。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及其初期,日本的海軍戰略家們醉心於進攻。他們認為,偵察從根本上來說是防禦的概念,所以他們很不願意在偵察問題上花費時間、耗費精力,也不進行這方面的訓練或者為其提供物質上的保障。 [ 註:《中途島海戰》,第147‐148頁;《聯合艦隊》,第82頁。 ]
正準備開始的這一空中偵察方案是草鹿制定的。後來他曾嚴責自已沒有安排雙相搜尋。他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