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頁)
可惜咱們的教育從來沒有教會咱們下定義的功夫,以至從不對概念下定義是咱們的民族傳統特色,以至配合了漢語的含混不清,只會助長了一代又一代國人的思維混亂,這“好好說話”就是生動的例子。即使不追究“好好”的涵義,“好”作為多音字,“好好”這個詞的涵義就已經存在了4個組合,即使我們排除了“多音字”的可能性,“好好”似乎也包括了許多不同的理解。
1 文字運用簡練,算不算“好好說話”?
2 文字運用得體,算不算“好好說話”?
3 文字運用生動,算不算“好好說話”?
4 文字運用巧妙,算不算“好好說話”?
5 文字運用出奇,算不算“好好說話”?
如上所述,僅僅這五種涵義,便可能出現對“好好”這個種差概念的幾十種組合,正確定義其的機率便已經達到了幾十分之一,如若再舉出其它的理解可能,則猜中“好好”一詞定義的機率之低,完全成了買福利彩票中頭獎。所以,誰也不可能從賈大作家的“好好說話”中獲得一絲對自己的小說創作進行幫助提高的有價值資訊,或許光費神去釐定“好好”的準確意思,也成了破譯達芬奇密碼式的智力活動。
雖然普及這種低等邏輯知識完全是在剷除智力垃圾觀點的無價值勞動,可惜正因為這種不知“曲”在何方,便高歌奏“曲”的廢話出自於成名“高手”的口中,便頓作下愚們的思想寶典,跟著這些喪失神智的偶像們一起變作糊塗蟲。在網上十年後,塗鴉不勝驚駭地發現,大批文學愛好者不但至今看不出古名人溢位字裡行間的諸多低階邏輯錯誤,反而只會照單全收,“日日講,月月講,年年講”,而塗鴉那些欲使眾人學會合理思維方法的撥亂反正,由於自己乃是無名小卒的緣故,便成了眾人皆否的歪理邪說。
所以悲哀的是,當別人的後世子孫在各領域之中,不斷向思想權威發起挑戰之時,我們卻只能乖乖地緊遵前人的過期教導。當別人的思想體系在不斷進化升級之際,咱們的學者知識分子至今只能嘟噥一些諸如“散文是文學之本”,“好好說話”之類的蒙童屁語,因此哪怕僅是文學一項,除了只配關起門來稱王稱霸、互相吹擂、孤芳自賞,咱們有什麼可憧憬的崛起之日。
更令人氣餒的是,即使把那些古人名人所釋放的屁話駁倒了又如何?咱們的知識分子至今還在嘟噥這類,對文學發展毫無實質推動作用的政治語錄,並把這些觀點作為什麼新世紀的重大發現成果推之於眾,卻從不去想想如何從實際層面對文學進行改革,本身就是當今中國文學的巨大悲哀。就算餘秋雨真是不得了,了不得!那又如何?中國千百年來出了一個又一個大學問家,論國學知識與成就,比餘秋雨高明的古人多如恆河之沙,餘秋雨無非是沾了現代漢語詞彙量大幅度增加的光,否則他的那些拙劣的“學者”散文,只會是老祖宗五穀輪迴之所中的張張手紙罷了。可惜到了傳統文化沒落的今天,還有人為出了幾個略懂國學皮毛的學者而自豪崇敬,當作珍稀動物,實行層層的刺刀保護,絕不允許任何人的批評指責,卻從未為咱們沒有出過像樣的思想家而感到羞愧臉紅。所有的知識分子只知道對學問無限崇拜,去進行多餘的知識積累,從不悟到見識與創造才是咱們應該具備的難能可貴的素質。
雖然這種殘酷的現實只能令人給那些“孔迷、墨迷、隨便迷”們的智力水平打上鮮亮的紅叉,但這種無情解剖背後的深遠意義哪怕只能影響到,哪怕幾個塗鴉的後輩學生,從此在學習的過程中,絕不相信任何離開常識以外的權威之辭。不管話從誰的嘴巴里說出來,都絕不盲目信從,而是自己苦苦反覆咀嚼一番,去作出自己獨立的判斷,從而全面找出既存的權威觀點背後,與邏輯對立的反常與錯失之處,從而養成獨立思考問題的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