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頁)
了,鄰居家借來的書也消化的差不多,便三天兩頭地往新華書店跑。
記得當時的課外作業書後的答案在發下前,便被老師撕去,以至每個星期六中午一放學(當時咱們還沒雙休日),便往新華書店裡找來相同的書本答案翻抄,待到作業完畢,便在書店裡站讀,從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一直看到美國下水道里的忍者神龜,往往總是一待便待到書店關門,從而因為總是錯過晚飯時間,一回家便被外婆罵上幾句。
那陣子,學校到處貼滿了那些諸如“愛書吧,它是你知識的源泉”之類的口號標語,可對少時的塗鴉而言,壓根不需要任何人來告訴我書中究竟有無“黃金屋”和“顏如玉”,也不要任何的循循善誘,因為愛看書對我而言,完全是一種天性。目的根本不是為了所謂的遠大志向和錦繡前程,那僅僅只是一種興趣,就是我的玩伴。
可惜正是出於這種貪玩的動機,家長老師便開始灌輸起嚴肅的教導,教育塗鴉讀書不是為了玩,而是為了將來做個有出息的人。不能僅僅因為興趣,把一件崇高的事情當作遊戲對待。那時的塗鴉當然滿腹委屈,不能理解大人們的那些“經驗之談”,而繼續我行我素,不知悔改。到了初中,我更是在此世唯一讚成塗鴉自由翱翔在書籍之中的歷史老師的幫助下,沒日沒夜地與一個個“新朋友”相識相“玩”。
後來上了高中,我便打定主意在高三分班時,選擇文科,只要夢想著自己能在自己所喜歡的歷史中自由來去,便是人生最大的滿足與快樂!可惜高中時已沒了那位初中時的保護神,以至在遞交分科表時,班主任毫不留情地說:“你已經不是小孩子了,現在你應該更多的去思考將來,你的物理成績如此拔尖,卻為了興趣去放棄自己的前途,你覺得這樣做,對得起盼望著你有出息的父母嗎?”而且二話不說,代塗鴉選擇了物理一科。
這樣我又重新回到了理科的老“本行”上去了,雖然自己的志願從此峰迴路轉,從歷史學家又變成了科學家,而且如父母,老師之願,進入了國外第一流的大學理科系,如今的本職工作仍是鑽在實驗室裡搞科研,拿著一份不錯的收入。可惜唯一的區別就在於,這份工作對本人來說毫無興趣。
或許這位老師的出發點是好的,但站在自己的想法上來說,哪怕此世我能在科研裡建立起自己的豐功偉績那又如何?但如若這輩子一個人卻無法再幹自己最想幹的事情,這輩子即使擁有了成功,卻喪失了最起碼的快樂,這樣的人生算得上幸福嗎?或許當初我若是能夠在哲史的道路上走下去而最終一事無成,甚至被撞得頭破血流,但至少也好過如今日日沉浸於悔恨和無奈的嘆息之中。
這就是我如今只有那點可憐的休息時間,仍舊要上網瘋狂寫作的原因,我的那些文字不僅僅是讓讀者看的,更多的是在彌補自己心中的那份遺憾。或許在家長老師同學的眼裡,塗鴉算得上被人羨慕的物件,恕不知網上那些有大把時間娛樂,現實裡那些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同志,才是塗鴉妒嫉的人群。
所以雖然塗鴉如今在哲史方面一無所成,但卻從未為初中時的決定後悔過。這道理很簡單,即使那時繼續自己那讓同齡人羨慕不已的理科之路,不用浪費了那初中到高中幾年間的光陰,而比如今更有所獲又何如?失卻的必然將是人在少年時代中最寶貴的東西貪玩。
我不否認對哲史的興趣完全來自於一種貪玩的念頭,可這恰恰是咱們的教育制度下,孩子們天性中原本有,卻在現實裡沒有的東西。家長總是為了孩子們所謂的前途,主動逼迫孩子們放棄貪玩之想,讓他們去被動接受那些書本里意味著前途光明的“黃金屋”和“顏如玉”,所以當今社會,沒有幾個人是在為自己的興趣,正經去做事情的。
這不是老師的錯,也不是教育制度的錯,恰恰正是一種瀰漫於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