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1/4 頁)
叔敖曰:“國之有是,眾所惡也,恐王不能定也。”
王曰:“不定獨在君,亦在臣乎?”
對曰:“居驕士,曰士非我無從富貴;士驕君,曰君非士無從安存。人君或至失國而不悟,士或至飢寒而不進。君臣不合,則國是無從定矣。”
莊王曰:“善。願相國與諸大夫共定國是也。”
這是“共定國是”成語的來源,也體現了楚莊王勇於納諫的領導作風。
當然,如果了內部及個人因素外,楚國能稱霸還有外部條件。主要是晉國在趙盾執政時期,由於內部政局不穩,致使霸權出現了動搖。秦國當時還較弱小,精力也主要集中西部拓展,於華夏就與晉發生了一些爭鬥。齊也是政局不穩,君臣更替頻繁。
就個人能力來說,在春秋五霸中(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此說見《*通·號篇》,另一說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hé lǚ),越王勾踐。此說見之於王褒的《四子講德文》),楚莊王是極為突出的。無論是哪一說,楚莊王都是當之無愧的霸主,而且個人能力也僅有晉文公、闔閭與之相比。從功績上看,也居於前列。而且,在這些霸主中,只有楚莊王稱得上儒君,除了即位三年不鳴之外,在二十三年裡,他的確做到了“鳴將驚人”。如果說,齊桓公的“義”,多是由於管仲的意見,且是出於稱霸考量的話,那麼,楚莊王的“義”,則是發自內心的,而且往往是大臣從利的角度去考慮,他從義的角度去處理。如“不追擊晉軍以免更大的傷亡”、“楚臣不欲降鄭”等。與宋襄公的“仁”相比,楚莊王更沒有脫離現實,能徵能討,能原能諒,有威有恩。且知止不辱,知足不殆。沒有像晉文公那樣恩怨分明,秦穆公那樣陰險(立夷吾以弱晉),也沒有像闔閭野心勃勃,勾踐那樣“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史記·越王句踐世家》)。
然而天命不永,楚莊王英年早逝。給他的霸權留下遺憾。雖然如此,“莊王強楚”也將永彪史冊。
一、楚恭匱盟(3…1…1)
一、楚恭匱盟(3…1…1)
楚莊王卒後,其子箴立,是為楚c王(…590…560),楚(3…1)楚共匱盟
楚莊王卒後,其子箴立,是為楚共王(…590…560),楚共王在位三十年,延續其父的餘威,繼續與晉爭中原諸侯,先是侵衛伐魯,與中原諸侯“匱盟”於蜀(魯地),後是與晉戰於鄢陵(…575),後來,與東邊的吳就開始交兵了,隨後“晉楚爭霸”轉變成了“吳楚互伐”。在中原,秦晉無事,齊晉有事。楚共王二年夏(…589),晉景公(名據)帥魯、衛、曹等諸侯大敗齊頃公(名無野)於鞌(ān,即歷下,今山東省濟南市西偏),取得了繼晉楚城濮之戰(…632)、秦晉殽之戰(…627)後對大國諸侯的第三次勝利。再次確定了霸主地位。
楚莊王時,基本上沒有向衛與魯拓展勢力範圍,共王即位後,就開始向衛、魯用兵了。主要是同晉爭諸侯,因為,這時,衛、魯是親附於晉的。
在楚莊王卒的前夕,魯曾向楚乞師,以伐齊,但遇上楚莊王卒,楚師就沒來。魯國迫於齊的威脅,就請聯合晉、衛伐齊,晉、衛因其大夫郤克與孫良夫受辱也對齊有怨恨,於是有晉齊鞌之戰。這下,就得罪了楚共王,此時楚共王剛即位,也想展示一下威風。此外,齊楚結好,眼看齊被聯軍打敗,也需要有所表示。於是就在當年冬,楚共王就派令尹公子嬰齊(子重)侵衛,隨便侵魯,至魯地蜀。此時,楚共王約十二三歲,就沒有出征,楚國的屬國蔡、許卻跟隨子重出徵,蔡景公與許靈也年少,就用楚王的戰車出征,一左一右。
侵衛的情況,史未載。侵魯時,魯有些害怕,魯成公(名黑肱)就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