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頁(第1/3 頁)
背水一戰(1)
當時劉邦困守滎陽,年年難過年年過。韓信審慎分析當時的形勢,提出了&ldo;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rdo;的戰略建議。從減輕滎陽前線的壓力開始,最終達到對項羽實施戰略包圍的目標。劉邦正是焦頭爛額之際,自然是從諫如流。他撥給韓信三萬人馬,以張耳為副手,北上平定燕趙。 由魏地向東,第一個敵人是代王陳餘。此人跟張耳頗有淵源,值得一說。 他們倆都是大梁(今河南開封)人。陳餘是魏地名士,張耳年輕時曾經是信陵君的門客。張耳年長,陳餘事以父輩之禮,關係相當密切,《史記》中的原話叫&ldo;刎頸之交&rdo;。陳勝起兵時,他們倆過去投奔,建議北上攻趙。陳勝遂派武臣為將軍,陳餘和張耳為左右都尉,帶領三千人馬出擊。區區三千人,面對趙國的廣闊土地,當然是滄海一粟。可是他們非常幸運,遇見了著名的辯士蒯徹‐‐為了避漢武帝劉徹的諱,史書上稱他蒯通。蒯通此人,口才出眾,一條舌頭能抵萬馬千軍,是個超級大忽悠。 蒯通與韓信最後的結局大有關聯,所以不妨看看,他是如何動動嘴就拿下範陽的。 他找到範陽縣令徐公,跟甘羅遊說張唐一樣,上來先是忽悠:&ldo;我聽說您將要死,私下裡很憐憫,所以來弔喪探望。同時還祝賀您,因為我而獲得重生。&rdo;徐公施禮再拜,詢問原因。蒯通說:&ldo;您當了十多年縣令,殺人之父,孤人之子,斷人之足,黥人之首,不計其數。大家之所以沒殺您,是因為畏懼秦法的嚴酷。如今天下大亂,人人都想殺掉您而成名。這就是我來弔喪的原因。為什麼要祝賀您遇見我了呢?承蒙武信君武臣抬愛,派人問候我。我對他說,如果光靠強攻而佔領城池,獲得土地,那就危險了,但是我有辦法不戰而勝。他說怎麼樣才能做到呢?我說很簡單。範陽縣令徐公本來應該整頓人馬操練士兵,積極備戰,但他向來貪生怕死,肯定會第一個投降,你們大概會殺掉他。訊息一傳開,後面的城市必定要嚴防死守,仗就沒法打了。不如厚待徐公,這樣別人必然爭相效法,因此千里之地,傳檄可定!&rdo; 武臣採納蒯通的建議,範陽不戰而下。他讓徐公到附近的縣城郊外遊玩,動搖其軍心士氣,三十多座城池隨即望風而降。 隨著形勢的發展,各地武裝紛紛稱王,陳餘和張耳也擁戴武臣為趙王。趙王封張耳為右相,陳餘為大將軍。後來李良奉命攻打太原,在井陘口遭遇秦軍堵截,一時不得過。秦二世派人下詔書誘降,李良不敢相信,就轉回邯鄲搬兵,半路上遇見武臣的姐姐帶著一百多人在外遊獵。李良一看這麼排場,以為是趙王武臣,趕緊下跪行禮。武臣的姐姐醉了酒,又不認識李良,不但不下車,還叫下人射他取樂。李良大為惱怒,追上去殺掉武臣的姐姐,再縱兵入邯鄲殺了武臣,然後投降章邯。 張耳的名字真沒叫錯。他的耳目甚多,因此逃過一劫,又擁戴趙歇為王,遷居信都(今河北邢臺北)。此時邯鄲已在章邯手下,趙歇與張耳逃入鉅鹿(今河北平鄉)後,被二十萬秦軍包圍得水洩不通。趙歇四處求援,但各地諸侯的援兵畏敵如虎,無一敢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預見了項梁覆滅命運的宋義。懷王命他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帶兵五萬救援,他到達安陽(今屬河南)後,擁兵不前,整整逗留四十六天,最後被憤怒的項羽砍死。 這時陳餘在北部收攏常山一帶的幾萬人,也在鉅鹿外圍。張耳多次催促行動,陳餘擔心勢單力薄,一直無所作為。張耳大怒,派張黶、陳澤出城責問道:&ldo;過去咱們是刎頸之交,現在大王和我危在旦夕,您擁兵數萬,卻不肯相救,還叫什麼刎頸之交?!您如果言而有信,為什麼不立即進攻,慷慨赴死?何況還有一兩成勝算!&rdo;陳餘說:&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