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頁(第1/2 頁)
這表明羅共中央領導當時的指導思想並沒冷靜下來,存在著急躁冒進的情緒。在黨代會決議的影響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74
下,五年計劃的指標又有所調高,結果調高後的行許多主要指標都未完成。同時,由於偏重於發展工業,對農業重視不夠,致使農業生產計劃完成情況不好。如&ldo;五五&rdo;計劃規定農業總產值應比上個五年計劃增長36~49%,執行結果只增長了24%,只有1972年完成了糧食產量計劃,其餘四年均未完成。而調高後的工業總產值指標卻提前兩個月完成了,超額100億列伊。由此反反映出,羅共當時也如同蘇聯、東歐許多社會主義國家那樣普遍存在著片面發展重工業而忽視農業的傾向。這種片面觀點,雖然使羅馬尼亞經濟暫時取得了某些進步,人民生活也相應地得到了一些提高,但從長遠後果看,卻埋下了國民經濟發展比例失調的禍根,使國家經濟非但不能協調、穩定地發展,反而日益走上惡性迴圈的道路。
這種片面觀點對羅經濟所造成的惡果,到了70年代後期就突出表現出來了。
二、&ldo;六五&rdo;計劃(1976~1980)
1974年羅共舉行的第11次代表大會討論並透過了《關於羅馬尼亞在1976~1980年期間的和到190年的社會經濟發展的指示》。齊在報告中提出,&ldo;六五&rdo;計劃的根本目標是&ldo;繼續迅速地發展國民經濟和整個社會的物質技術基礎&rdo;
,為此要求&ldo;高速度地提高生產力&rdo;
,&ldo;在各經濟部門中廣泛地進行現代科學技術革命&rdo;
,因此也稱這個五年計劃為&ldo;科技革命的五年計劃&rdo;。
齊強調五年計劃將&ldo;標誌著把羅馬尼亞提高到一個更高的發展階段,從而將使羅馬尼亞在建設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社會的道路上走完一段重要的路程&rdo;。還說&ldo;六五&rdo;
844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計劃的實現,羅馬尼亞&ldo;將能超越發展中國家的階段&rdo;。
&ldo;六五&rdo;計劃仍堅持高速度地發展社會主義工業的方針,羅共認為&ldo;這是發展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礎,是人民福利和國家獨立的基礎&rdo;
,為此規定工業生產每年平均將增長9~10%,其中機器製造業的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14~124%。
b b到1980年,鋼產量將達到170~1800萬噸;發電量將達到740~800億度;化學工業將增加60~80%;輕工業將增加40~40%;食品工業將增加40%;農業生產將比上個五年計劃的年平均產量提高24~34%,糧食的年平均產量要達到180~200萬噸;社會總產值將以年均8~9%的速度增長,到1980年將達到近1400億列伊;國民收入也將以9~10%的速度增長,到五年計劃末將超過600億列伊;五年間的外貿額將比上個五年計劃增長72~80%,這一速度將超過社會總產值和國民收入的增長速度。
六五計劃還規定將把66~67%的國民收入用作消費基金,而把33~34%用作發展基金。在五年計劃期間,大約將有2700個生產專案投產。也就是說,仍堅持高積累的政策。指示規定要繼續執行在全國領土上合理配置生產力的政策,要求到1980年,各縣的工業產值至少要達到100億列伊。
&ldo;六五&rdo;
計劃在執行過程中,羅共曾對計劃規定的某些指標作了一些調整,主要是外貿額及同人民生活水平有關的指標。五年計劃執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