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頁(第1/3 頁)
黨的&ldo;13大&rdo;上,匈領導人希望用加強行政手段和加快經濟增長速度來達到減少債務,加速技術發展,改造生產結構,降低通貨膨脹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為此,仍把經濟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指標置於持續增長的方位上,結果適得其反,致使經濟進一步惡化,社會的緊張局勢加劇了。
&ldo;13大&rdo;制定的經濟政策基本上是錯誤的,表現在:(1)過高評價前幾年取得的成就和後備力量,沒有考慮到生產力的落後狀況;(2)為達到高指標誘發起借外債的新高潮和耗掉了國內的資金儲備;(3)對社工黨中央1984年4月決議未認真執行,延誤時機,對改正經濟上的錯誤缺少必要的政治堅定
214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性和力量。
&ldo;13大&rdo;
後的3年間(1984~198)
,匈經濟大滑坡:1984年國民收入比1984年減少14%。1986年國民收入只增長b06%,而國內開支部分則增長32%,其中居民消費增長b27%,比原計劃超過兩倍左右。財政赤字創歷史最高紀錄,b達460億福林,超計劃一倍(原計劃預算赤字為230億福林)。
1987年初採取了凍結工資和物價的措施;為增加出口,特別是向自由外匯區的出口,將福林貶值10%,但均未能收到應有的效果。
外貿逆差日益擴大,外貿總額扶搖直上;1984~1986年兩年外債增加40億美元,1986年已是140億美元,1987年劇增到177億美元,1988年上半年已突破180億美元大關。
每個匈牙利人人均外債1800美元,居蘇聯和東歐國家之首。
1987~1988年每年需用30多億美元對外債還本付息(其中僅年息要付10億美元)
,佔匈外匯收入的44~40%。
1988年到期的債務和利息達32億美元,匈只有10億償還能力,還有22億尚無著落,只好靠借新債還舊債,疲於應付。
匈銀行行長告急說:在外債問題上,匈已處於危險境地。如果一個國家每年還本付息的錢超過國民生產總值的24~30%,那麼用國際標準來衡量,這個國家已處於危險的狀況了。
1986年11月,社工黨中央全會側重研究匈當前的經濟形勢,但提不出解決的辦法,顯得束手無策。當時卡達爾指責許多人欺騙了他,特別指責銀行行長和主管經濟的中央書記對他隱瞞了實際情況。其實,卡達爾並非不清楚,只是不願承認。他擔心觸及經濟體制的問題會引起社會強烈的政治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314
反響。這次中央全會作出的決議空洞無物,且自相矛盾,對於黨的行動和團結卻起了消極的作用。從中央到地方爭論日益激烈,有人提出:造成困難的原因是什麼?
應由誰負責?
誰能承擔擺脫目前危機的任務?
1987年4月,格羅斯取代拉扎爾擔任政府總理。是年4月和7月,社工黨中央召開兩次中央全會,最後透過了《經濟‐社會振興計劃》,提出3年內穩定經濟。
1987年9月16~19日,國會聽取和透過了總理格羅斯關於《經濟‐社會振興計劃》的報告,其中最大的應急措施是提出徵收20~60%的所得稅和在東歐各國中首次徵收增值稅;其次,透過把價格提高24%來促進生產和消費。格羅斯強調要以政治改革來促進經濟改革,為此國會透過了關於政治體制改革的決議。
自1988年1月1日起,消費價格一次性提高76%,屬b於自由價格範疇的消費品比例已達到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