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頁(第1/2 頁)
決議指出,中央委員會認為技術水平的相對落後,物質利益沒有發揮應有效用,低效率和虧損經濟活動的擴大,管理工作的軟弱,企業和勞動組織的缺點,勞動紀律的鬆弛,各地勞動力的不適當安排,將阻礙經濟增長的發展。為此,經濟管理體制發展的目標還包括:用那種有助於逐步取消不利的程式、保證完成我國的基本社會和政治任務的社會主義方法來解決以上所有的問題。決議強調經濟調節、市場、經濟競爭要創造一個能刺激和限制所有經營者增加生產,提高生產能力和對市場作出靈活反應的內部環境。與此同時,還要指出和制止那些沒有競爭能力的、損耗大的生產活動,使盈利單位有可能得到迅速發展。優惠制度要有助於體現國民經濟的利益。
不可諱言,1984年繼續發展經濟體制改革所採取的措施是為形勢所迫,因此也不得不受制予形勢。國際經濟環境的惡化,使匈在經濟上的活動餘地縮小,還債任務艱巨,加之財力、物力短缺,沒有多大能力增加生產。因此只能靠進行經體改革來挖掘潛力。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904
匈人士認為,從長遠發展的觀點看,具有重要和決定意義的是,搞活經濟只有在結構改革的條件下才有可能並取得成功。由於匈國民經濟結構不完善,盲目擴大再生產只能導致比例失調。雖然意識到這點,但要付諸實現卻有很大的距離。其實匈領導人也下不了決心去承擔結構改革可能導致的失業等風險,寧可花大量的資金去拯救那些經營不善的企業。
比如1974~1984年對工業的總投資逐年減少,但對經營不善的企業的投資仍逐年增加。在工業內部,對經濟效益不高的採礦業的投資10年內增加了一倍,對瀕臨破產的冶金業的投資只減少了10%。與此同時,對那些對出口有重要意義的機械工業和輕工業部門的投資卻減少了34。
1976~1980年間,a採礦、電力和冶金加在一起佔工業投資的36%,而這一比例到1984年已佔了46%。國家對上述企業的投資已接近國民收入總產值的20%。
80年代以來,政府每年都得拿200億福林補貼這類虧損企業(約佔每年總投資額的13以上)。
其a結果不僅沒能取得好效果,反而引起生產停滯。由於放慢增長速度,停建和緩建一批建設專案,致使生產上不去,技術更新換代慢,出口產品缺乏競爭力。由於片面限制進口,使進口物資和某些機械零件經常脫銷,造成生產中斷。使用國內產品或從社會主義國家進口的產品替代又不能保證質量。
因此,向資本主義國家出口的商品經常被退貨或索賠。
卡達爾指導思想上仍留有&ldo;一大二公&rdo;的傳統觀念,認為越大越是社會主義,而忽略了社會效益,總認為國有比合作社好,合作社比單幹好。匈個體經濟1986年與1980年相比雖然翻了一番(由3%增加到6%)
,但全國公有經濟在國
014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民收入中仍佔94%的比例,引進外資的企業也只有70多個廠家。這種過於單一的所有制結構,加上重新還原成指令性計劃的行政幹預,嚴重影響了生產者的積極性,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
1984年4月《關於經濟管理體制繼續發展問題》的決議並沒有認真執行。
在改善企業內部經營條件、加強競爭性、建立市場關係和建立多種所有制結構改革等方面的措施也大都半途而廢,收效甚微。
第五節 頹勢‐‐無回天之力
危機在1973年出現兆頭,經過潛伏期,進入80年代中期開始明朗化。
國民經濟&ldo;六五&rdo;計劃(1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