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頁(第1/2 頁)
1984年11月6日,第九屆議會第一次會議選舉統一農民黨最高委員會主席羅。馬利諾夫斯基為議會議長。波蘭統一工人黨中央第一書記沃。雅魯澤爾斯基當選為國務委員會主席。根據沃。雅魯澤爾斯基的推薦,波蘭統一工人黨中央政治局委員、經濟學教授茲。梅斯內爾被任命為部長會議主席。
283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梅斯內爾政府繼續執行改革方針,力圖儘快擺脫僵化的中央集權模式,加速改革的程序,並改善國家的外部環境。
1987年2月,美國政府取消了對波蘭的經濟制裁,但要求波蘭政府重新承認團結工會的合法地位。這是胡蘿蔔加大棒的政策。這一年,議會任命無黨派人士、著名經濟學家薩多夫斯基為副總理,全面主持改革事宜。政府制定了1986~190年經濟發展戰略,計劃在五年內國民收入增長16~19%,工業產值增長16%,農業產值增長10%。
在新政府執政的頭三年裡,國民收入繼續增長:1984年‐34%,1986年‐4%,b1987年‐2%。
通貨膨脹率從1982年的104%下降到1984年的14%和1986年的174%,1987年上升到26%。
b在實行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以雅魯澤爾斯基為首的波蘭黨和政府還實行了以民主化為主要內容的政治體制改革和大力精簡中央行政機構和裁減機關工作人員的工作。
第二節 經濟體制改革
波蘭是最先實行改革的東歐國家。第一次是在哥穆爾卡執政的1947~1949年。
當時工廠企業成立了工人委員會,擴大了企業自主權,減少了指令性指標,中央把部分權力下放給地方。這是在1946年波茲南事件後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
以蘭格教授為首的經濟委員會的全面改革建議未被採納。哥穆爾卡知難而退,改革失敗。
第二次是在蓋萊克執政的1972~1974年,當時稱為&ldo;大經濟組織&rdo;體制改革。主要內容是加強中間環節‐‐聯合公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383
司在生產、銷售和分配中的作用,刺激企業和職工的生產積極性;把中央下達的指令性指標限於以下三個方面:(1)出口產品的銷售額;(2)國內市場的供應額;(3)投資的最高限額。改革沒有經濟立法保證,在經濟不平衡和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在1974年底被徹底放棄。這次改革是在1970年12月危機爆發後被迫進行的。
以上兩次改革都是在不觸動中央集權的經濟模式範圍內進行的區域性改革嘗試,而不是拋棄舊模式建立新模式,也沒有同政治體制改革同步進行。
1982年開始的第三次經濟體制改革,則是為了擺脫僵化的中央集權模式和建立&ldo;有計劃的市場經濟模式&rdo;。
與上兩次改革比較,這次改革是在更為嚴重的危機情況下開始的。
雅魯澤爾斯基說:&ldo;我們是在生產急劇下降和嚴重不平衡的條件下實行改革的。&rdo;
1所以,這次改革遇到的困難要比前兩次大得多。
一、計劃體制改革1982年出臺的《經濟改革方針》,把取消指令性計劃,實行有計劃的市場經濟作為目標。與此同時,在國民經濟計劃中突出五年計劃的作用,改進計劃的管理方法和程式,加強計劃工作的科學性和民主性。
新的計劃體制由中央計劃、地方自治計劃和企業自治計劃三部分組成。中央計劃主要負責宏觀經濟決策,確定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方針、比例,以及經濟組織活動的條
1《雅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