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頁(第1/2 頁)
,&ldo;保證勞動人民在教育、文化和社會福利各方面的自治&rdo;。
聯邦國民議會設兩院:聯邦院和生產者院。
原來的民族院,代表人數減少,並被併入聯邦院,與聯邦院代表一起開會和表決。民族院的代表一般不單獨舉行會議,只有在討論修改憲法,透過聯邦經濟計劃,改變聯邦和共和國之間的關係等問題時,才單獨開會和作出決定。為了加強生產者在國家權力機關中的作用,各級議會都設立生產者院。憲法性法律撤銷了聯邦國民議會主席團,設立共和國總統的職位,總統行使國家元首的職權。設聯邦執行委員會以代替南斯拉夫政府。總統和聯邦執行委員會都是聯邦國民議會的執行機關,負責貫徹執行議會透過的政策和法律。
聯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432
邦執行委員會主席由總統兼任。設各聯邦國務秘書處以代替各部,行使行政管理職能。
1943年憲法性法律實施後,自治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地向深度和廣度發展,一方面勞動者在企業中的自治權不斷擴大和深化,另一方面自治越出企業的範圍,日益朝著地方自治和社會自治的方向發展。
這時出現了無政府自由主義傾向。負責思想宣傳工作的南共聯盟中央書記、中央執行委員和聯邦國民議會主席米洛萬。吉拉斯在1943年底和1944年初在《戰鬥報》和《新思想》雜誌上發表一系列署名文章,在批判史達林主義、反對官僚主義勢力和發揚民主的幌子下,要求取消&ldo;黨的壟斷&rdo;
,實行多黨競爭,成立像&ldo;辯論俱樂部&rdo;
、&ldo;自由人同盟&rdo;之類的組織。他說&ldo;像現在這樣的共產主義者聯盟&rdo;
,是民主的主要障礙,也是社會主義發展的主要障礙,&ldo;列寧主義式的黨和國家(以黨為基礎的獨裁政權)已經過時了&rdo;
,&ldo;此刻所需要的是黨對社會生活壟斷的削弱&rdo;
,&ldo;黨、青年工作者和其他方面的專職工作人員是多餘的,他們構成了一個官僚主義制度&rdo;。他要求把&ldo;官僚主義的形式改變為真正民主的形式&rdo;即實行多黨競爭。
吉拉斯的文章在黨內和社會上引起思想混亂。
1944年1月16~17日召開了南共聯盟六屆三中全會,會上嚴厲地批判了吉拉斯的錯誤,撤銷了他的黨內一切職務。會後吉拉斯辭去了聯邦國民議會主席的職務。
吉拉斯事件後,南共聯盟中央作出決定:領導人未經授權發表的言論和文章,只代表他個人的觀點,由他個人負責,不是他所在的領導機關的意見和決定,下級機關沒有執行的義務。
632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此後,政治和經濟體制改革以更穩健的步伐向前發展。
1943年進行了擴大再生產資金分配的改革。
原先聯邦掌握投資總額的絕大部分(779%)
,1943年驟減為161%,1944b年恢復到410%,以後又逐漸減少到1946年的306%。共b和國、縣和區三級原先不掌握投資,1943年掌握投資總額的一半(497%)
,以後陸續降到1946年的228%。各經濟組b b織和其他組織掌握的投資由1942年的221%上升到1946b年的444%。這說明投資權逐漸從聯邦向共和國、地方和企b業轉移。
40年代中期進行了地方政權機構的改革,貫徹了自治體制。
1944年6月16日聯邦國民議會透過了《關於市和區(公社)的組織通則》,決定把市和區(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