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頁(第1/2 頁)
這個事件讓劉邦異軍突起,在楚軍中和項羽擁有平起平坐的競爭地位。
劉邦的軍隊在碭集結,由於均屬二軍,因此組織小而雜,但劉邦仍大膽地揮軍西向。當他率軍直入穎川附近的杜裡時,便碰到了秦國駐在魏地的守軍,劉邦軍發動猛攻,秦軍以後方補給戰線太長,退守至昌邑和高陽一帶。
劉邦的西征軍,一開始還算順利。
北征軍團,明爭暗鬥
楚軍的真正主力,在宋義統領的北伐軍團,其中主要成員仍是「項家軍」。
編組前後,項羽心中充滿了矛盾,他很想和章邯拚個死活,以報項梁之仇。但由於楚懷王命令宋義為上將軍後,「領導權」不在自己,讓項羽非常不服氣,因此有段時間在情緒上項羽寧可爭取西征軍團的領導權,至少可以先攻入關中,也算為項梁的失敗洗雪前恥,只是這個希望也落空了。
項羽暴怒下,甚至有意和楚懷王翻臉,幸范增力勸,又詳細分析各種可能的利害關係,項羽才勉強同意率領自己的直屬軍團,和宋義一同出發。
儘管項梁軍團潰散,但楚國到底幅員廣大,很快又召集了足夠的兵力。於是在「卿子冠軍」的旗幟下,楚軍由彭城北上,打算直接攻向鉅鹿,以解救趙國之圍。
宋義也是楚國貴族名門出身,深懂楚國傳統禮節,為了壯大聲勢,他刻意修飾北征軍團的陣容。項羽所率領的先鋒部隊以騎兵為主,在前面開路並蒐集前線情報,宋義自己則坐在軍車上,前後左右由執旗的騎兵護衛。主力的中軍由龐大的騎兵團及步兵團間隔組成,緩緩前進,後軍則由范增率領,負責後方糧食補給和糧道暢通之維護。
范增和項羽被分為前後,顯然是宋義有心的安排,范增是項梁心腹,雖說擁立懷王有功,但到底和自己較不熟悉。在宋義的內心中,范增是「項家軍」的軍師,放他在項羽的身旁對自己威脅頗大,所以刻意封范增為末將,負責糧秣監督任務。
宋義的大軍向西北進行,到達安陽鎮時,便突然下令全軍駐營。
安陽距離項梁潰敗的定陶,僅數公里之遙。章邯攻打項梁獲勝後,便棄守定陶,全軍渡河北上,攻打趙國,使定陶到安陽附近均屬真空狀態。因此,宋義在此駐軍,連深通謀略的范增也弄不清楚是什麼意思。
性急的項羽更派人頻頻追問:
「此處離鉅鹿尚遠,至少也應到黃河南岸再行駐營,這麼遠的距離,我們怎麼對秦軍作正確的觀察?」
宋義只是一句「稍安勿躁」,便未作更多的解釋。
或許對章邯研究過分深入,宋義在內心中的確相當害怕章邯。在安陽停軍,顯然是為了給自己更多的心理準備。他幾乎每天都在召集軍團將領作精神訓話,不斷強調自己對楚國的熱愛,不惜犧牲性命,去達成振楚滅秦的理想和熱忱。他要求將領們要有覺悟,即使面對強大的章邯黑衫軍,也要發揮楚軍傳統的強悍、勇猛本質。
宋義誇大其辭的表演,對這些質樸勇敢的楚軍團將領們其實沒有太大的意義,項羽更是顯出極端的不耐煩,觀人較深入的范增,也很快抓到了宋義的弱點,便在一旁暗中冷笑著。
宋義的確不敢單獨面對章邯,在出軍前後,他便數度派使者說服齊國的田榮,要求他共同出兵援助趙國。
一向現實又不願多事的齊國軍事強人田榮不為所動,宋義更轉而收買其他的齊國軍團將領;也不知道宋義到底答應了什麼條件,齊將田都竟違反田榮命令,在十月初率軍前來助楚援趙。
宋義的外交手腕不弱,除了田都外,也有不少義軍應其所請,派軍前往鉅鹿會合,共同抗秦。
即使如此,宋義仍在安陽停軍觀望,一停便是四十六天。
猛如虎,貪如狼,結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