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教學風雨(第1/3 頁)
在陳默逐漸適應重點學校的教學節奏並取得一系列成績後,他心中始終懷揣著一個信念:讓優質教育的光芒照亮更多角落。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聽聞了青龍鎮中心小學的困境。那是一所位於偏遠山區的學校,師資匱乏,教學資源稀缺,許多孩子只能在簡陋的環境中接受基礎的教育知識灌輸,對於外面世界的精彩和多元的學習方式幾乎一無所知。
青龍鎮中心小學坐落於大山深處,一座建於六十年代的轉角兩層木樓便是這所學校的全部教學場地。歲月的痕跡在這座建築上清晰可見,木樓的牆壁已被風雨侵蝕得略顯斑駁,屋頂的瓦片也有幾處殘缺不全,每到下雨天,教室裡總會有幾個角落會漏下淅淅瀝瀝的雨滴。儘管如此,它卻承載著周邊村落孩子們的求學希望。學校裡一共有六個班級,卻容納了 245 個學生,這些孩子來自壯、苗、彝、漢四個民族,他們帶著各自民族獨特的文化與質樸匯聚於此。
陳默毅然決定申請前往青龍鎮中心小學支教一段時間。當他初到這所小學時,眼前的景象讓他心頭一沉。學校的教學樓破舊不堪,牆壁上的 paint 斑駁脫落,教室裡的桌椅也是參差不齊,有的甚至缺了胳膊少了腿。操場是一片坑窪不平的黃土地,周邊的雜草在風中肆意搖曳,彷彿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與無奈。教室的窗戶玻璃有不少已經破損,只能用幾張舊報紙糊上勉強擋風。黑板也是坑坑窪窪,寫字的時候粉筆常常會折斷。
但孩子們那一雙雙純真而充滿渴望的眼睛,讓陳默瞬間堅定了自己的決心。他迅速調整狀態,開始了在青龍鎮中心小學的教學之旅。
陳默首先根據這裡的實際情況,對教學計劃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他深知,傳統的單一講授式教學難以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潛能,於是他將趣味性與實用性相結合。例如在語文教學中,他不再侷限於枯燥的課本講解,而是組織孩子們開展戶外的 “故事尋寶” 活動,讓他們在校園的各個角落尋找與課文相關的元素,然後再回到教室分享自己的發現,以此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孩子們在校園裡像一群歡快的小鳥,四處探尋著,一旦找到與課文有關的事物,便興奮地呼喊著小夥伴們圍過來。“老師,我找到了課文裡提到的老槐樹,它的樹幹好粗啊!” 一個孩子滿臉通紅地跑來報告,眼中閃爍著激動的光芒。陳默微笑著點頭,鼓勵他仔細觀察,然後在課堂上分享。在數學教學上,他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如採集不同形狀的樹葉、石塊等,讓孩子們透過實際測量和計算,掌握幾何圖形的面積和體積概念。孩子們拿著樹葉和石塊,認真地用尺子量著,互相討論著計算方法,課堂氣氛熱烈非凡。在英語教學方面,他把單詞和短語與孩子們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聯絡起來,教他們用英語稱呼村裡的動物、植物和農具,還編排簡單的英語短劇,讓孩子們在表演中練習口語表達。孩子們穿上自己製作的簡易道具服裝,雖然有些羞澀,但都努力地說著英語臺詞,逗得其他同學哈哈大笑。
然而,教學過程並非一帆風順。由於長期缺乏系統的教育引導,部分孩子的學習基礎極為薄弱,一些在城市孩子看來簡單的知識,這裡的孩子卻需要花費數倍的時間和精力去理解。比如在拼音教學中,有些孩子總是無法準確區分前後鼻音,陳默就一遍又一遍地示範發音,讓孩子們用手觸控自己的喉嚨感受發音時的震動差異,一個一個地糾正,常常累得喉嚨沙啞。有的孩子在學習簡單的數學運算時,連數字的書寫都不規範,陳默就專門抽出時間,手把手地教他們如何寫好每一個數字,從筆畫的順序到書寫的力度,都耐心地講解示範。
而且,當地的家長們大多忙於生計,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很多家長認為孩子讀書識字能算賬就足夠了,對於陳默開展的一些創新教學活動並不理解,甚至覺得是在浪費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