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墨家鉅子(第1/2 頁)
第100章 墨家鉅子
文明打仗,理性交戰,你好,我也好。
春秋初期的戰爭並不以滅亡敵軍為目的,主要是為了宣揚國威。
戰國則不同,主要就是殺人,消滅敵軍有生力量。
尤其是商鞅變法後的秦國,一場仗打下來,左耳都不夠用。
所以說,春秋初期的打仗才是真滴好,不僅對本國好,也對敵國好。
好滴真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之所以,戰場上雙方都能如此剋制“受禮”。
除了春秋初期禮樂還未徹底崩壞外,還有便是這些打仗之人都貴族階級。
底層人民可是沒有資格打仗的。
當時曹劌論戰,有人對曹劌說“肉食者謀之”,正是因為打仗是貴族間的遊戲。
貴族和底層民眾是不可以相提並論的,兩者甚至不是一個概念。
雖然都長得像人,但其實並不一樣。
便是千年以後,仍是如此。
不只是貴族知道這一點,底層民眾自己也知道這一點,甚至已經習慣了。
就算是孔子也沒能脫離這一點。
要知道,儒家的“仁愛”是建立在宗法等級制度、血緣關係基礎上的有差別的愛。
是有先後等級順序的,由“愛親”到“愛人”,最後才是“泛愛眾”。
按照宗法等級秩序,即尊卑、貴賤、親疏的順序去愛人。
還是那句話“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復的“禮”,就是維護周朝分封制、宗法等級制度的“周禮”。
而墨子的“兼相愛”則不同。
墨家的兼愛是一種超越血緣關係的愛。
這種愛沒有親疏、厚薄、貴賤的差別。
即“愛而有兼”、“愛無差等”。
因此,墨子的“兼相愛”,才會被孟子罵做“無君無父”。
想想也是,這天底下,怎麼可能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呢?
有道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不求其原本含義,只說其字面意思,就已極為有理,點破世間真相。
我不精緻利己,難道還精緻利他不成?
當然,墨子也想到了這一點。
故而,墨子便站在功利的角度,提出了對等互報、利人如己、無私利的“交相利”原則。
“兼相愛”而“交相利”。
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天下熙攘,皆利來利往。
墨子看得不可謂不透。
孔子的“仁愛”學說代表宗法社會奴隸主貴族的利益。
墨子則代表小生產者、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利益。
因此,墨家能成為兩大顯學之一,不無道理。
只可惜,隨著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的不斷加強。
人與人之間的等級愈加森嚴,封建貴族階層又怎麼可能與底層“兼相愛”。
因而,墨家這種不合時宜的學說,逐漸湮滅在歷史長河之中。
便是墨家技藝也漸漸失傳。
直到後世德先生與賽先生的出現,墨家的學說與技巧才慢慢回覆。
而此時,雖說自墨子死後,墨離為三。
然墨家學說尚未失勢於百家。
秦墨更是繼承了除技藝之外的“兼相愛”等一些思想。
而趙高所研製的曲轅犁,更是有利於農民,有利於天下。
這又如何不令身為秦墨的相里拙拱手施禮,長緝及地。
趙高聽到相里拙的話,心中微感詫異,他沒想到相里拙的思想覺悟這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