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揚州瘦馬(第1/3 頁)
到小秦淮並不遠,眾人悠然漫步,邊欣賞著沿途風景,邊朝著小秦淮緩緩而去。正走著,突然前方傳來一陣鑼鼓聲,抬眼望去,卻是一乘花轎遠遠而來。
“喲,可是趕巧了,這是迎親結婚的嗎?”崇禎看著漸漸走近的花轎,臉上露出頗為驚喜的神情說道。
“朱先生,這可不是結婚。”侯方域笑著回應道。
“這不是花轎嗎?”崇禎滿臉疑惑地問道。
“正式的婚禮,那禮節可瑣碎得很吶,從婚前禮的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到正婚禮的親迎、拜堂、沃盥禮、同牢合巹,整個流程下來沒有幾個月根本準備不好。可眼前這個呢,從相婦、插帶、送禮、迎親、拜堂等等,一整套儀禮,在朝夕之間即告成功!”侯方域微微搖了搖頭,詳細地解釋道。
“哦?這是為何?”崇禎愈發疑惑地問道。
“說起來,這也算是揚州的特產!”一旁的朱戈接話說道。
“揚州特產?這不是結婚嗎?怎麼跟特產掛上鉤了?”崇禎更加不解。
“這叫揚州瘦馬,說起來真是揚州的一項獨特特產!”朱戈繼續說道。
“揚州瘦馬?哦……”崇禎突然想了起來,這個後世他還真是聽說過此事,最開始是一個主播說羨慕揚州瘦馬,在網上被人好一通噴,當時他為此專門查了查到底怎麼回事兒。
“揚州瘦馬”,與馬無關。
從明朝開始,在揚州出現了大量經過專門培訓、預備嫁予富商作小妾的年輕女子,而這些女子以瘦為美,個個苗條消瘦,因此被稱為“揚州瘦馬”。這個特殊的產業伴隨著揚州的繁華而產生,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
白居易的詩作《有感三首》中曾說道:
莫養瘦馬駒,莫教小妓女。
後事在目前,不信君看取。
馬肥快行走,妓長能歌舞。
三年五歲間,已聞換一主。
借問新舊主,誰樂誰辛苦。
之所以將其稱之為“瘦馬”,是因為從事這個行當的牙公和牙婆低價買來貧家幼女,養成後再高價賣出去,這和商人低價買來瘦馬,養肥後再高價賣出的經營方式一樣,所以人們就稱這些女子為“瘦馬”,而從事這個行當的,被稱為“養瘦馬”。
而“養瘦馬”這個行業的興盛,則是與聚居在揚州的兩淮鹽商有著密切關係。
鹽商壟斷全國的鹽運業,腰纏萬貫、富甲天下,他們的生活奢侈程度可與皇家媲美。這些鹽商中有很多人年滿十二、三歲就在家中完婚,十六歲外出經商,這一出門就是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返鄉省親。以徽商為例,徽州當地就有“一世夫妻三年半”的俗諺,說的便是這種情形。為了滿足長期獨身生活的生理需要,徽商在娶妾、宿妓方面,往往揮金如土。而且在那個時代,有錢人享受生活,無非是美食和美女,許多鹽賈暴發橫財以後,便沉湎於美色。當這些鹽商們在對“豐乳肥臀”出現了審美疲勞之後,便產生了一些怪異的思想,於是“養瘦馬”就應運而生。
“養瘦馬”可是一項暴利的投資,如今揚州城有大批人專門從事此項職業。他們先出資把貧苦家庭中面貌姣好的女孩買回後調習,教她們歌舞、琴棋書畫,長成後賣與富人作妾或入秦樓楚館,以此從中牟利。初買童女時不過十幾貫錢,待其出嫁時,最高可賺達一千五百兩。
“這乍看起來倒是跟新婚頗為相似,”眼看著喜慶的隊伍走來,崇禎感慨著說道。
“那是,”侯方域笑著點了點頭說道,“揚州城內從事這個行當的人少說也有百十人,他們自有一套從培養到售賣的流程和手段!”
“朝宗看來對此頗有研究。”崇禎笑著說道。
“朱先生說笑了,”侯方域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