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印度諾貝爾獎獲得者之三特蕾莎修女(第1/4 頁)
特蕾莎修女(blessed teresa of calcutta,1910年8月27日—1997年9月5日),又譯德蘭修女、特里莎修女和泰瑞莎修女。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爾各答的窮人服務。
因其一生致力於消除貧困,於1979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2003年10月被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列入了天主教宣福名單beatification,特蕾莎修女的名稱也因此變為被祝福的特雷莎修女
一、人物生平
特蕾莎修女的原名是艾格尼斯·剛察·博加丘(Agnes Gonxha bojaxhiu),她出生於奧斯曼帝國科索沃省的斯科普里(如今是北馬其頓共和國首都),是阿爾巴尼亞裔人,父親尼格拉(Nikolla bojaxhiu)是一個地方的雜貨承包商,母親是dranafila bojaxhiu,她是小女兒,上有哥哥和姐姐(姐姐後來也成為修女)。家中說阿爾巴尼亞語,是天主教家庭,在她所居住的鎮上多為穆斯林和新教徒,僅有少數的天主教徒。
12歲加入一個天主教的兒童慈善會,並預感自己未來的職業是要幫助貧寒人士。15歲時,她和姐姐決定到印度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
18歲時,她進了愛爾蘭羅雷託修會,並在都柏林及印度大吉嶺開始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三學期後,特蕾莎修女到了印度的加爾各答,在聖瑪莉羅雷託修會中學擔任教職,主要是教地理。1931年,特蕾莎正式成為修女。
1937年5月決定成為終身職業修女,並依法國19世紀最著名的修女“聖女德莉莎”的名字和精神,改名為特蕾莎修女。
19世紀40年代初期,特蕾莎修女在聖瑪莉羅雷託修會中學擔任校長一職,但當時印度貧富差距非常大,校內一片安寧,但校外卻滿街都是無助的麻風患者、乞丐、流浪孩童。
1946年9月10日,特蕾莎修女到印度大吉嶺的修院休息了一年,並強烈的感受到了自己要為窮人服務的心,返回加爾各答後,她向當地的總主教請求離開學校和修會,但一直得不到許可。
1947年東巴基斯坦脫離印度獨立,加爾各答湧入了數以萬計的難民,大多數都是怕被伊斯蘭教徒迫害的印度教徒,傳染病如霍亂和麻風病沒有受到控制,在街頭巷尾爆發開來,於是加爾各答的街頭,學校的高牆外越來越像是地獄,這一直折磨著特蕾莎修女的心。
在不斷向總主教以及梵蒂岡請求下,1948年,教皇庇護十二世終於給特蕾莎修女以自由修女身份行善的許可,並撥給她一個社群和居住所讓她去幫助有需要的窮人,於是特蕾莎修女馬上去接受醫療訓練,並尋找幫手。
1950年10月,特蕾莎修女與其他12位修女,成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又稱博濟會),並將教會的修女服改為印度婦女傳統的莎麗,以白布鑲上樸素的藍邊,成為博濟會修女的制服。
1952年8月收容院、垂死者收容院正式成立,當時在入口處掛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尼爾瑪·刮德”,按孟加拉丁語的意思,就是“靜心之家”。
一個18歲的姑娘,自己都居無定所,而她每天做的事,就是推著小車在垃圾堆裡、水溝裡、教堂門口、公共建築的臺階上,去揀回那些奄奄一息的病人、被遺棄的嬰孩、垂死的老人,然後到處去找吃的喂他們,找藥給他們治病,求醫生來幫助他們……
許多人親眼看見德蕾莎修女從水溝裡抱起被蛆吃掉一條腿的乞丐,看見她把額頭貼在瀕死的病人的臉上,看見她從一條狗的嘴裡搶下還在哭叫的嬰兒,看見她把艾滋病患者緊緊地摟在懷裡,告訴他:耶穌愛你,他在天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