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頁(第1/3 頁)
明長城由城牆、關城、城堡、牆臺和煙墩等組成完整的軍事防禦工程體系。
城牆是長城的主體。在明朝以前,城牆大多是用土築或石砌的,明長城在不少地區已經改用磚、石砌築,在工程上有了很大的進步。重要的是,在一些重要地帶設多層次的&ldo;重城&rdo;,如居庸關、山海關、雁門關等地,都有幾重長城,最多的地方達20多重。
關城是出入長城的通道,也是長城防守的重點,上築城樓和箭樓。
城堡按等級分為衛城、守禦或千戶所城和堡城,按防禦體系和兵制要求配置在長城內側,也有個別設在城牆外面。在明長城的東端,北起角山、南到海岸之間的山海關,就是洪武十五年(1382年)所築的山海衛城。
牆臺在長城之上,每隔約300米設一座,突出牆外,檯面與城牆頂部相平,建鋪房,供守城士卒巡邏時避風擋雨。
煙墩也稱烽火臺,是一種白天燃煙,夜間明火以傳遞軍情的建築物。明朝對煙墩的使用做過一些具體而明確的規定。如成化二年(1466年)規定:敵兵百餘人,舉放一煙一炮;五百人,舉放二煙二炮;千人以上,舉放三煙三炮;五千人以上,舉放四煙四炮;萬人以上,舉放五煙五炮。這樣,即使遠在千里之外,也可以迅速知道敵兵的大概數量。
長城煙墩
明長城是中國歷史上費時最久、工程最大、防禦體系和結構最為完善的長城工程,對明朝防禦掠擾,保護國家安全和人民生產生活的安定,開發邊遠地區,保護中國與西北域外的交通聯絡都起過重要的作用。
關於明代長城的修築還有一個傳說。在修嘉峪關時,兵部官員與工程主管之間心存私怨,兵部官員就企圖伺機報復,規定工程主管上報工程預算,對所用材料及工資,既不準多報,也不準追加,完工來驗收時,如果違犯了規定就要重罰。正在工程主管為難之際,一個老工匠經過周密的估算,擬訂出一個工程計劃,讓主管報了上去。等到嘉峪關全部工程完成時,所有的材料和工費都恰好用完,只多出一塊磚,還是特意留下準備兵部來人驗收時送給他們作為禮物的。兵部知道後,自然也就不再派人來驗收了,而這一塊磚就作為永久紀念物,放在城樓上了。
&ldo;土木堡之變&rdo;
元末明初,蒙古分裂為兀良哈部、韃靼部和瓦剌部三部。其中,瓦剌經過長期發展,勢力逐漸增強,其首領也先統一蒙古各部之後,妄圖進一步吞併中原。而當時,瓦剌部表面上還是臣服明朝的,每年派貢使到北京進貢,實際上是藉此機會,索要財物,如果貪慾得不到滿足,他們就藉口製造事端。
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派了2000人以貢使名義抵達北京,進貢馬匹,要求賞金。為了多領賞物,瓦剌使者冒稱有貢使3000人。掌管朝廷大權的宦官王振發現也先謊報人數,讓禮部按實際人數給與賞賜,並削減了賞金和馬價。也先又為他的兒子嚮明朝求婚,也被王振拒絕。王振這一系列舉動激怒了也先,也先藉口明朝違背諾言,兵分三路嚮明朝進軍,東路攻遼東,西路攻甘州,中路攻大同、宣府。也先親率中路大軍,步步緊逼,明朝邊塞城堡紛紛陷落。守大同的明軍被瓦剌軍打得大敗,參將吳浩、寧侯宋渙、武進伯朱冕相繼為國捐軀。
戰報傳到北京。司禮監太監王振聽了心情為之一振,他認為,為英宗和自己揚威的機會終於來到了。王振立馬把也先入侵的訊息稟報了英宗,並且鼓動英宗,應該效法祖宗,親自率兵去迎戰也先。23歲的明英宗年輕氣盛,在王振的慫恿下,不顧兵部侍郎于謙等人的勸阻,令皇弟郕王朱祁鈺留守,率兵50萬人親徵,匆匆忙忙從北京出發。由於準備倉促,大軍出發沒幾天,後勤補給就跟不上了。軍中鬧起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