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頁(第1/2 頁)
荷蘭殖民者投降圖當時,在臺灣的荷蘭殖民軍約兩千餘人,他們船堅炮利,在武器上佔壓倒優勢。當鄭成功軍隊登陸臺灣後,荷蘭長官揆一指揮其侵略軍從海陸兩方面進行反撲。鄭成功指揮軍隊迅速打退了敵人,隨即包圍了赤嵌城,要求荷蘭殖民者立即退出臺灣,若能獻城投降,可以受到優待,如繼續頑抗,必將受到嚴懲。但揆一不聽警告,拒絕投降。鄭成功遂指揮軍隊猛攻赤嵌城,終於迫使赤嵌城荷蘭守軍獻城投降。
鄭成功收復赤嵌城後,又集中兵力分水陸兩路圍攻揆一所在地的臺灣城(安平),攻城一時未能奏效。鄭成功決定&ldo;圍困俟其自降&rdo;,同時,又派人深入臺灣各地,發動群眾起來和荷蘭殖民者進行鬥爭。順治十八年八月間,荷蘭殖民者從巴達維亞派甲板船十餘艘、海軍數百人,來臺灣增援。臺灣荷軍乘援兵到達,發動反撲。鄭成功派水兵勇將多人,率軍迎敵,大獲全勝,奪獲甲板船二隻、小艇三隻。從此,臺灣城的敵軍外援斷絕,再也無力出擊了。鄭成功軍隊在圍困臺灣城八個多月後,又發起了強攻。清康熙元年(1662年)十二月十三日,荷蘭殖民長官揆一被迫在投降書上簽字,撤離臺灣。中國軍民經過九個月的英勇戰鬥,終於結束了荷蘭侵略者在臺灣三十八年的殖民統治。
收復臺灣的鄭成功(2)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改臺灣城為東都,開始了把臺、澎經營為抗清基地的緊張活動。他採取了許多政治、經濟措施,如在當地設定府縣機構,管理各地;組織士兵進行屯田,獎勵各族人民墾荒,大陸人民也陸續遷往臺灣。鄭氏政權規定向高山族每社派去漢族農民一名,給熟牛一頭和一些農具等,推廣鐵犁牛耕等生產技術,使臺灣經濟迅速發展,鄭氏政權還開設學校,提高臺灣人民的文化素質。
鄭成功收復臺灣並經營臺灣,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它維護了祖國領土主權的完整,表明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決心;它促進了臺灣的開發,使臺灣在經濟、文化等各方面迅速發展起來。鄭成功的豐功偉績表明,他不愧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民族英雄。
f0 9 外交與邊防
&ldo;燕王掃北&rdo;
1622明代騎馬武士俑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徐達攻入元大都,元順帝攜后妃、太子倉皇逃亡上都開平(今內蒙古多倫西北),朱元璋遂改大都為北平府。
元順帝在上都沒呆多久,就又被明將常遇春趕出了上都,逃亡應昌(今遼寧克什克騰旗)。回憶起逝去的榮華富貴,元順帝不禁潸然淚下,作詩以排遣心中的憂鬱:&ldo;失我大都兮,冬無寧處。失我上都兮,夏無以逭暑。惟予狂惑兮,招此大悔。&rdo;元順帝自然不甘心於失去的天堂,遂不斷積蓄力量,伺機嚮明朝統治地區反撲。明朝初年,為了進一步統一蒙古地區,明王朝多次北伐蒙古。
明代騎馬武士俑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朱元璋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遠徵沙漠。四月,明軍在沈兒峪口大敗元將王保保,生擒元郯王、文濟王及國公閻思孝等千餘人,消滅元將士8萬餘人,繳獲馬匹4800餘匹。這次北征,迫使元朝殘餘勢力進一步北撤,穩定了北方邊界。
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朱元璋再次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與李文忠、馮勝兵分三路,各率騎兵5萬,征伐蒙古。徐達領中路,李文忠領東路,馮勝領西路。結果,雖然東西兩路小有斬獲,迫使蒙軍再次後退,但明軍也損失慘重:明將曹良臣、周顯、常榮等戰死疆場;作為主力的中路軍戰死數萬人。這一役,使朱元璋意識到,蒙古之兵力難以短期內平定,就改變了策略,以防禦為主,從第二年開始,命徐達、李文忠赴山西、北平練兵備戰。
經過十幾年的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