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頁(第1/2 頁)
崇禎十二年(1639年)五月,偽降的張獻忠在谷城再度起兵,羅汝才也在房縣響應,李自成也殺出商洛山,農民起義烈火復燃。崇禎帝任命楊嗣昌為督師,賜尚方寶劍,再次進行鎮壓。他制定計劃,想先集中兵力,包圍張獻忠,然後一舉消滅。十三年二月,在瑪瑙山大敗張獻忠,張奮力突破包圍,撤入四川,楊嗣昌揮兵跟蹤追擊。張獻忠採取&ldo;以走制敵&rdo;戰術,使明軍疲於奔命,士氣渙散。明軍將領消極怠戰。楊嗣昌雖然屢次下令進剿,但是他們卻都按兵不動。使張獻忠得到了喘息的機會。
崇禎十四年初,休整後的張獻忠揮師沿江東進,連連打敗明軍,二月,張獻忠攻佔襄陽,殺襄王朱翊銘。當時楊嗣昌在夷陵,聽到這個訊息後,十分害怕,急忙上奏請死。不久又聽說李自成攻陷洛陽,殺福王朱常洵,更為擔憂。當年三月,死於湖北沙市(一說自殺),時年54歲。崇禎帝聞訊對朝臣嘆息說:&ldo;自楊嗣昌歿,無復有能督師平賊者。&rdo;
楊嗣昌死後,定國公徐允禎等上奏按照失陷城寨給他定罪。崇禎帝稱讚他&ldo;臨戎二載,屢著捷功,盡瘁殞身,勤勞難泯&rdo;,不僅沒有給他定罪,反而賜祭,並進太子太傅。
收復臺灣的鄭成功(1)
1622年荷蘭殖民勢力侵入澎湖
荷蘭殖民者投降圖
鄭成功像鄭成功(1624~1662),原名森,字明儼,號大木,福建南安人,天啟四年(1624年)七月十四日出生於日本長崎縣平戶川內町千里濱,是明末閩粵沿海海商海盜集團首領鄭芝龍的長子,母親是日本女子田川氏(中國文獻稱為翁氏),七歲以前一直隨母居住日本,崇禎三年(1630年),鄭芝龍派人把他接回福建安平。
隆武帝朱聿鍵即位後,鄭芝龍已成為定策元勛,鄭成功在父親的帶領下拜見朱聿鍵。隆武帝見他風度翩翩,一表人才,對答如流,非常賞識,深憾自己沒有女兒嫁給他,就賜他姓朱,改名成功,&ldo;以駙馬體統行事&rdo;,故人稱&ldo;國姓爺&rdo;。鄭成功自幼習文練武,研讀兵書。從清順治三年(1646年)正月起,他一直親履戎行,參與了許多軍事指揮活動。當時,隆武帝曾封鄭成功為忠孝伯,賜尚方劍,掛招討大將軍印,委其鎮守閩贛界上大定、大安等地。
不久,後清軍自仙霞關長驅直下福建,殺死隆武帝,鄭成功之父鄭芝龍降清,而他卻走上了一條與父親鄭芝龍完全不同的道路。據史籍記載,鄭芝龍從安平前往福州降清時曾經派人叫鄭成功同行。1622年荷蘭殖民勢力侵入澎湖鄭成功拒不應命,回信說:&ldo;從來父教子以忠,未聞教子以貳。今吾父不聽兒言,後倘有不測,兒只有縞素而已。&rdo;他在叔父鄭鴻逵的支援下,帶了一支數量不多的軍隊前往金門抗清。
鄭芝龍自投羅網以後,清軍立即背信棄義地攻入安平鎮,大肆搶劫淫掠,鄭成功的母親翁氏也被姦汙,憤而自縊。鄭成功聞訊,痛不欲生,更堅定了武裝抗清的信念。鄭成功和叔父鄭鴻逵等人堅持抗清,初期他們的力量並不大,先是以南澳為基地,組織抗清武裝,後來經過同清方的反覆較量,逐漸把東南沿海地區的抗清勢力匯合成一支勁旅,勢力很快發展壯大,接連攻佔了福建沿海許多地方,鄭成功也逐步嶄露頭角,成長為明清之際傑出的統帥。
鄭成功起兵抗清十多年,曾多次進行北伐和南征,其中以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的北伐,聲勢最大。這年六月,鄭成功同張煌言率領十七萬水陸大軍,由崇明而上,破瓜州,克鎮江,進圍南京。張煌言另率一支軍隊溯江而上,進駐上游門戶蕪湖,並分兵攻克太平、寧國等四府三州二十四縣,南京清軍幾不可守。但由於鄭成功麻痺輕敵,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