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頁(第1/2 頁)
由於袁崇煥在遼東寧遠、錦州一線的防衛固若金湯。所以,最後皇太極決定繞過寧遠、錦州防線,從薊門南下。崇禎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極率大軍避開袁崇煥的防地,從蒙古繞道殺入關內,由於薊州防線鬆弛,清軍很容易就突破明軍的防守,大軍直逼京師而來,京城內頓時亂成一團。袁崇煥得知清軍入關的訊息,立即親率精銳部隊,馬不停蹄地馳往京師救援。崇禎帝在城內得知袁崇煥援軍已到,十分驚喜,連忙發放軍餉犒勞軍隊,並命令各路勤王軍隊服從袁崇煥指揮。十一月二十日,袁崇煥在廣渠門,滿桂在德勝門,同時與後金軍隊展開激戰。滿桂退守德勝門之甕城,而袁崇煥身先士卒,指揮作戰。二十七日,袁崇煥擊退了皇太極的軍隊,京師外圍局勢穩定下來。
皇太極再次被袁崇煥打敗,心中又恨又怕。於是採納了他的謀臣范文程的計策,決定使用反間計,利用崇禎帝多疑猜忌的性格,借崇禎帝之手除去袁崇煥這個心頭大患。他首先假造了兩封所謂的&ldo;密信&rdo;,信中以很親近的口氣約袁崇煥私下議和,然後讓部下放在在明軍經常出沒的地方,明軍士兵撿到後訊息傳開,許多人信以為真,北京城中人心惶惶,埋怨紛起。那些過去與袁崇煥有矛盾的朝臣也趁機誣陷他要和敵人結盟和談。正在崇禎帝半信半疑的時候,兩個從清營中逃出來的宦官也報告說在清軍營中親耳聽見敵人將士議論,說袁崇煥已經和清主和議,不久就要獻出北京城。如此一來,崇禎帝深信不疑,認為袁崇煥真的要造反。崇禎二年(1629年)十二月初一日,思宗召見袁崇煥、祖大壽、滿桂三人,當場命令錦衣衛拿下袁崇煥。祖大壽是袁崇煥的部將,見袁崇煥被抓,於是代替他統領部屬,並率領部隊返回寧遠,不再替皇帝打仗。獄中的袁崇煥以大局為重,親自寫信給祖大壽,才將所屬部隊召回,投入戰鬥,並收復永平、遵化一帶。
千古奇冤袁崇煥(2)
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袁崇煥以&ldo;謀叛欺君罪&rdo;被凌遲處死,他的妻妾兄弟也被流放到福建。《明史&iddot;袁崇煥傳》記載說:&ldo;崇煥無子,家亦無餘資,天下冤之。&rdo;袁崇煥死後,清軍在遼東再沒有對手,很快佔領了被袁崇煥收復的地方。直到清軍入關後,人們才知道所謂的袁崇煥通敵不過是皇太極的反間計,那兩個宦官是清軍故意讓他們聽到議論後有意放回的。而崇禎帝疑心過重枉殺大將,自毀長城,導致不久之後清軍大舉入關。使一代名將袁崇煥忠心耿耿卻只能含恨九泉。
&ldo;攘外必先安內&rdo;的楊嗣昌
楊嗣昌(1588~1641),明末大臣,字文弱,湖廣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出生於書香門第,自幼熟讀經史,熟悉歷代典章制度。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考中進士。崇禎元年(1628年),任河南副使加右參政,七年,升為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宣府、大同、山西軍務。十年,升為兵部尚書。他深得明思宗信任,力主&ldo;安內方可攘外&rdo;,並提出&ldo;四正六隅十面網&rdo;戰術,計劃用三個月消滅農民起義,但沒有成功。十一年,改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仍掌兵部事。十二年五月,大敗張獻忠於瑪瑙山,十四年初,張獻忠佔領襄陽,殺襄王;李自成攻陷洛陽,殺福王。楊嗣昌畏罪憂死(一說自殺)。著有《楊文弱先生集》、《武陵競渡略》、《督師紀事》等。
步入仕途後,楊嗣昌歷任杭州府教授、南京國子監博士、戶部郎中。天啟三年(1623年),受閹黨排擠,稱病辭職歸鄉。崇禎元年(1628年),起為河南副使,加右參政。五年,升任右僉都御史,巡撫永平、山海關諸處,以熟悉軍務聞名朝野。崇禎七年,授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