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頁(第1/2 頁)
如果說西方世界是牢牢地站在印度一邊,不結盟國家(過去印度曾指望充當它們的領導)的反應,相形之下,就顯得有保留和謹慎‐‐一句話,是不結盟的。印度駐中東的一名記者報導說:&ldo;即使在入侵一週以後,還沒有任何一個阿拉伯國家的政府、黨派、報紙以及知名人士表示過同情印度。&rdo;另一名記者從非洲發回的報導說,肯雅塔(kenyatta)
[ 投筆從戎註:肯雅塔joo kenyatta(約1894-1978),肯亞共和國首任總統(1964-1978)。 ]
總統和其他領導人也都態度曖昧。迦納總統恩克魯瑪走得更遠,他斥責英國迫不及待地表示願向印度提供軍事援助。他寫信給英國首相麥克米倫(harold
aillan)說,&ldo;不管印度和中國之間的鬥爭是非如何,我肯定,只要我們大家不採取可能使局勢惡化的任何行動,就是最好地為和平事業服務。&rdo;恩克魯瑪的態度尤其使印度人惱怒,因為尼赫魯訪問過迦納才不久。在參加過一九六一年貝爾格勒的不結盟國家會議的國家中,只有衣索比亞和賽普勒斯這兩個國家從開始就公開站在印度一邊。其它國家都寧願扮演以往常常是印度所扮演的角色,力勸雙方要有剋制和耐心,並且自願出來調停。印度議會復會時,尼赫魯對那些正試圖促進停火的國外的朋友們,對那些&ldo;好心腸的國家&rdo;表示憤慨。他說,&ldo;人們勸我們要學好、不要打,好象我們喜歡戰爭的樣子。其實,本院很清楚,要說起來,我們就是沒有好戰心理;因此在進行一場戰爭時我們就有弱點。……所以,人家對我們說,要我們做好孩子,要和解,這些都沒有什麼特殊意義,除非他們親自研究一下有關問題。&rdo;他說,&ldo;這些所謂不結盟國家&rdo;(這種措詞出於尼赫魯之口,真有點意外)是糊裡糊塗的,也有點怕中國,所以如果&ldo;[因為]它們不直截了當地站出來替我們辯護,支援我們的立場,我們就跟它們生氣;那是無濟於事的&rdo;。
同莫斯科在開始的時候採取的息事寧人的路線相比,不結盟世界的反應對印度所造成的損害要少些。莫斯科一度明顯地傾向於中國一邊。十月二十日,在中國發動進攻的幾小時以後,尼赫魯在新德里收到赫魯雪夫的一封信,這是莫斯科的態度變化的第一個暗示,信內對印度企圖以武力解決同中國邊界爭端的報導表示關切,並且警告說:&ldo;這是一條十分危險的道路。&rdo;(當然,印度從未隱諱它要在塔格拉山下對中國使用武力的意圖。當裡窩那作戰行動正在準備階段時,俄國大使曾兩次見到梅農。梅農無疑地把一切都告訴了他‐‐梅農也許希望莫斯科告訴北京,說印度是說話算數的;使中國人能認識到:在這件事上謹慎是外交的主要手段。)赫魯雪夫在信中勸尼赫魯接受中國關於會談的建議。更糟糕的還在後頭。十月二十四日北京重新提出脫離接觸並開始會談的建議。次日,《真理報》就讚揚中國方面這一行動是誠懇的、建設性的,為舉行會談提供了一個雙方可以接受的基礎。社論寫道:
中印邊界問題是英殖民主義者統治印度時遺留下來的問題;當時英殖民主義者多次任意塗改亞洲的地圖。臭名昭著的&ldo;麥克馬洪線&rdo;從來也沒有為中國所承認;它是偷偷地塞給中國和印度人民的。帝國主義集團在與這條線有關的邊境衝突問題上進行投機,竭力想藉以挑起一場武裝衝突。帝國主義者日夜夢想使中印兩個大國火拼,並破壞蘇聯同兄弟般的中國和友好的印度之間的友誼。
《真理報》接著說&ldo;印度國內的反動集團&rdo;正煽起衝突,並且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