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頁(第1/2 頁)
十月三十一日政府宣佈由尼赫魯接管國防部,但梅農仍作為國防生產部部長(一個新職位)留在內閣。事實上幾年前就曾醞釀過這項變動,當時梅農把它說作&ldo;那些既得利益的代表反對他&rdo;的陰謀詭計;然而在一九六二午十月的政局背景下,這就成為尼赫魯政治作風的典型行動。尼赫魯在必須罷免梅農的國防部長這個原則問題上作了讓步,然而他仍把梅農留在內閣,以圖愚弄梅農的‐‐也是尼赫魯的‐‐批評者。因此,尼赫魯就失去了政治上的喘息時間,而當時他如果完全同意解除梅農職務的要求,就本來可以取得這種喘息時間的。人們懷疑尼赫魯的讓步只不過等於把梅農的官銜改換一下而已‐‐第二天有人引證梅農說過的話:&ldo;什麼都沒有變動&rdo;;這種懷疑從而得到證實。政治記者們報導說,事實上國防部的工作程式也沒有任何改變。為了消除這種疑慮,政府就發布一項正式通知,說明國防部的大部分工作都由尼赫魯本人負責,而梅農差不多隻管一些軍械方面的事務。但既然宣佈梅農還將負責&ldo;總理可能隨時委派他的任何其他事務&rdo;,因此,人們就懷疑實際上還是梅農在管國防部。十一月七日,尼赫魯面對國大黨議會黨團,丟擲了最後一張牌來保梅農。他表示,對梅農的指責其實應該是對整個政府的指責;如果一定要什麼人辭職的話,也許只好由他自己提出辭呈。一名國大黨重要成員反駁他說:(儘管原話傳聞不一,但大意還是一致的)&ldo;好嘛,您如果繼續追隨梅農的政策,我們恐怕也只好不要您了。&rdo;於是,第二天政府就宣佈梅農辭去內閣的職務。尼赫魯遭到國大黨的公開反抗,這還是第一次。他拿辭職相要挾,看起來象是最後的威懾手段,拆穿了不過是虛張聲勢而已。尼赫魯為了保全自己,就必須以梅農的下臺作為犧牲品。
鑽營國防部長位置的大有人在,特別是奧裡薩邦(orissa)的首席部長比&iddot;齊&iddot;帕特奈克(bjpatnaik)。這個人進入國內政治舞臺是為了出人頭地。對他來說,如果把國防部長位置搞到手,就可以飛黃騰達。然而尼赫魯雖然對帕特奈克有好感,卻還不想讓他進入內閣,而是分配他去完成一項秘密使命‐‐後來弄清楚,這項使命就是網羅一批西藏的‐‐尤其是康巴族的‐‐難民,組織遊擊隊。這個計劃的意圖是:派遣這批在印度訓練和武裝的非正規部隊越過邊境去騷擾中國的交通線。在臺拉登(dehra
dun)附近開辦了一個遊擊訓練學校,但不知道它的畢業生是否曾同中國人交過手。一九六二年後,似乎發生過越境進入西藏,進行襲擊的事件。一名同西藏方面有密切聯絡的作家喬治&iddot;帕特森聲稱他曾參加過這類襲擊。
尼赫魯選擇了馬哈拉施特拉邦(aharashtra)的首席部長耶&iddot;巴&iddot;恰範(yb插van)接替梅農。恰範非常勉強地接受了這項任命,邊境戰爭結束的那天他才抵達首都。
印度在邊境戰爭中的失敗,使新德里的政治力量的對比產生了深刻的變化;梅農被攆下臺,以及他被攆下臺的方式,就是這種變化的第一個表現。在這以前,尼赫魯在道義上的權威幾乎是絕對的,這時候很快地跌落。國大黨議會黨團開始顯露頭角;在其背後,各邦的首席部長在中央的政治鬥爭中第一次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印度以外的整個世界,至少在印度看來,也正起著顯著的變化。在西方,中國的進攻被認為是對亞洲主要的民主堡壘的打擊‐‐正如英國《每日電訊報》提到的,這是&ldo;亞洲大陸上共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