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頁(第1/2 頁)
考爾在十月七日的電報中敘述了他所面臨的困難。他現在才說,中國在塔格拉山脊下面的兵力已增至一個團;印度部隊的供應情況瀕於絕境,印軍所有的彈藥仍然只限於裝在子彈帶裡的那些(每人五十發),從那天開始不得不扣緊口糧定量;冬衣也缺乏,三個營中有兩個營穿著夏天的軍衣,每人只有一條毯子,而當晚要在一萬五千英尺的高處露宿(考爾沒有說明這是他自己的命令所造成的結果)。自從印軍進駐克節朗河以來,部隊所報回的情況一直是這樣說的,考爾這時也無非是用自己的語言重新加以描述而已,所不同的是自從他命令第七旅的其餘部分進駐該地以後,局勢更形危急。然而,他在電報中接著寫道:
雖然有這一切困難,我正在採取各種可能的步驟來執行政府和你[指塔帕爾將軍]給我的命令。但是我必須指出,儘管我們在即將開始的作戰行動的最初階段能夠獲勝,但中國部隊勢必進行有力的反擊……把我們從已奪到的陣地上趕走。我沒有力量對付這種威脅。鑑於這一地區的作戰行動的重要意義,我建議現在就集結陸軍和空軍所有的力量,以便於恢復有利於我方的形勢。
考爾說,他自己要與第七旅呆在一起,直到整個作戰行動結束為止。
考爾原來認為中國不會還擊,因此,他自告奮勇去指揮的作戰行動將能輕而易舉地完成。現在這種信念顯然受到嚴重的考驗。下級所作的關於中國陣地上的兵力、武器威力以及對方增援的方便條件等方面的報告,他再也不能視為怕打仗的軍官們的誇張說法而置之不理了。他可以親眼看到他自己所描述的全部情況,因為中國部隊並沒有企圖隱蔽自己的武器和兵力。但是,&ldo;雖然有這一切困難&rdo;,他還是要照樣進行裡窩那作戰行動,而且要按照他原定的日期,即十月十日,開始行動。他將命令第七旅去進攻的敵人,在人數上至少與印度方面相等,又可以很快得到增援;武器配備上要強得多,而且佔有鞏固的防禦陣地。而他卻要他的這個旅在取得當時要發動進攻所必需的火力支援、彈藥和後備給養之前就發動進攻。這就象是要手中沒有拿著彈弓的大衛去打戈裡阿斯
[
譯者註:大衛(david)是公元前一世紀的以色列國王。傳說他當國王前,曾用彈弓和石塊殺死腓力斯坦(philiste)國的巨人戈裡阿斯(goliath)。
] ,或者象是第七旅的衝鋒 [
譯者註:1854年克里米亞戰爭中,英國輕騎兵旅向俄國的炮兵陣地發起衝鋒,因指揮錯誤,造成重大傷亡。後來英國詩人泰尼生(alfred
tennyn 1809-1892)寫了《輕騎兵旅的衝鋒》一詩。作者在此處把印軍第七旅向中國部隊發動進攻比作輕騎兵旅的衝鋒。 ]
。災難是不可避免的了;從考爾發出的電報中可以看出他已開始意識到這一點。他兩次警告新德里說,他固然擔保作戰行動開始時能夠取勝,但是他缺乏足以抵擋反攻的後備力量,所以要求&ldo;集結陸軍和空軍的力量&rdo;以便挽回局勢。(沒有誰比他這位參謀局長更清楚:陸軍沒有什麼力量可以集結,至少附近沒有什麼兵力可以用以扭轉克節朗河地區不利的局面。他自己也很瞭解:空軍的戰術支援在這種地形條件下不起什麼作用。)如果中國部隊真的作出反應‐‐考爾似乎仍然寄託希望於他們不會這樣做‐‐印度部隊初步向前推進後被擊潰或趕回,那麼他就可以說,他事先已警告過新德里可能出現這種萬一的情況,而且具體建議過應當採取哪些措施去支援他。如果他們沒有聽從他的建議,那麼過錯在於陸軍總部和政府,而不在於他本人。
也是在十月七日,考爾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