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白祖師《玄關顯密論》一言半句便通玄,何必丹經千萬篇(第1/2 頁)
白玉蟾祖師《玄關顯密論》,一言半句便通玄,何必丹經千萬篇! 1.白玉蟾真人云:“一言半句便通玄,何必丹經千萬篇。人若不為形所累,眼前便是大羅天。” 若要煉氣凝神,須識歸根覆命。所以道歸根,自有歸根竅。覆命還尋覆命關,且如這個關竅。若人得知真實處,則歸根覆命何難也。 故曰:有人要識神仙訣,只去搜尋造化根。古者虛無生自然,自然生大道,大道生一氣,一氣分陰陽,陰陽為天地,天地生萬物,則是造化之根也。此乃真一之氣,永珍之先,太虛太無,太空太玄。 杳杳冥冥,非尺寸之可量;浩浩蕩蕩,非涯岸之可測,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大包天地,小入毫芒,上無複色,下無復淵。一物圓明,千古顯露,不可得而名者,聖人以心契之,不獲已而名之曰道。以是知心即是道也。 故無心則與道合,有心則與道違。惟此無之一字,包諸有而無餘,生萬物而不竭。天地雖大,能役有形,不能役無形;五行至精,能役有數,不能役無數;百念紛紛,能役有識,不能役無識。 今夫修此道者,不若先煉形。煉形之妙,在乎凝神,凝神則氣聚,氣聚則丹成,丹成則形固,形固則神全。 故宋齊丘雲: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只此忘之一字,則是無物也。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其斯之謂乎。如能喻此理,就忘之一字做工夫,可入大道之淵微,奪自然之妙用,立丹基於頃刻,運造化於一身。 然此道視之寂寥無所見,聽之杳冥無所聞。惟以心視之則有象,以心聽之則有聲。若學之士冥心凝神,致虛守靜,則虛室生白,信乎自然也。 惟太上度人,教人修煉,以乾坤為鼎器,以烏兔為藥物,以日魂之升沈應氣候之升降,以月魄之盈虧應精神之衰旺,以四季之節候應一日之時刻,以周天之星數應一爐之造化。是故採精神以為藥,取靜定之火煉之,則成金液大還丹矣。 2.蓋真陰真陽之交會,一水一火之配合,要在先辨浮沈,次明主客,審抽添之運用,察返復之安危。故高象先雲:採有日,取有時。 海蟾雲:開闔乾坤造化機,煅煉一爐真日月。能悟之者,效日月之運用,與天地以同功。夫豈知天養無象,地養無體,故天長地久,日光月明,真一長存,虛空不朽也。吾今則而象之,無心於事,無事於心。 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知心無心,知形無形,知物無物,超出萬幻,確出一靈。 古經雲:生我於虛,致我於無。是宜歸性根之太始,返未生之以前。藏心於心心而不見,藏神於神通,神而不出。 故能三際圓通,萬緣澄寂,六根清靜,方寸虛明,不滯於空,不滯於無,空諸所宮,無諸所無,至於空無所空,無無所無,淨裸裸赤灑灑地,則靈然而獨存者,道非欲虛,虛自歸之,人能虛心,道自歸之。 道本無名,近不可取,遠不可舍,非方非圓,非內非外,惟聖人知之。三毒無根,六慾無種,頓悟此理,歸於虛無。 《老子》曰: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若能靜定之中,抱沖和之氣,守真一之精,則是封爐固濟,以行火候。 火本南方離卦離屬心,心者神也,神火也,氣則藥,以火煉藥成丹,既是以神馭氣而成道也。 人能手搏日月,心握鴻蒙,自然見橐龠之開闔,河車之升降。 水濟命宮,火溉丹臺,金火交併,水土融和,奼女乘龍,金公跨虎。 通透三關。上升內院,化為玉汞,下入重樓,中有一穴,名曰丹臺。 鉛汞相投,水火相合,有動之動,出於不動,有為之為,出於無為。 當是時也,白雪漫天,黃芽滿地,龍吟虎嘯,夫唱婦隨,玉鼎湯煎,金爐火熾,雷轟電掣,撼動乾坤,百脈聳然,三關透徹,玄珠成象,太一歸真,泥丸風生,絳宮月明,丹田煙暖,谷海波澄,煉成還丹,易如反掌。七返九還,方成大藥,日煉時烹,以至九轉,天關地軸,在吾手中。 3.經雲: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則是三華聚頂,五氣朝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