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外交政策(第1/2 頁)
自此以後,越南地區的國家王朝雖然更替,但都是作為中華的屬國。即便是疆域廣闊,武力強大的元朝,也沒有再度將越南納入版圖,而是保持了臣屬關係。
明初軍事壓力大,中華傳統版圖範圍內的事情還沒有解決,特別是雲南還在元梁王的控制之下,對越南用兵無從談起。可能宋太祖趙匡胤也面臨同樣的問題,當時的雲南也不在他的統治之下。
儘管後來朱元璋平定了雲南,但是其外交政策偏於保守,不願征伐不擾華夏之國。靖難之後,朱棣登基,這小子為了顯示自己的雄才大略,打下了越南中北部,設定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可是,待其駕崩,越南叛亂。其領導者黎利打敗了明朝的軍隊之後,立刻上表稱臣,維持宗藩關係,直到被法國殖民。
之所以放棄對越南中北部地區的直接統治,與其說是本地勢力的反抗以及中央朝廷的力不從心,還不如說是統治成本大大增加,朝廷每年從該地區不僅沒有收益(後世重要的工業原材料,在當時卻沒什麼價值),反而倒貼(軍費、人力等),久之自然就會放棄,轉而接受成本相對低很多的宗藩關係。
除了占城國外,浡泥國王馬合謨沙遣其臣亦思麻逸進表箋,貢方物,照例賜其國王、使臣錦緞、紗羅等。高麗國王王顓遣其臣姜仲祥等奉表及貢物,恭賀朱元璋以及朱標的生日,此時統治朝鮮半島的還不是李朝。
三佛齊國王馬哈剌扎八剌卜遣其臣玉的力馬罕亦裡牙思奉金錶來朝。暹羅國王參烈昭毗牙遣其臣昭晏孤蠻等偕宗俊來朝,貢馴象、六足龜及方物。日本國王良懷遣其臣僧祖來進表箋,貢馬及方物,並僧九人來朝,又送至明州、台州被虜男女七十餘口。對這些使臣,賜賞如前。
跟隨各國使臣而來的,還有很多商隊船舶,他們趁此機會來大明做買賣。作為老大,為表示懷柔之意,朱元璋下詔對這些貨物商品免稅。老朱的這一善舉,常被後嗣之君援引,讓藩屬諸國認為有利可圖。
進貢一些不值錢的土特產,說一些俯首稱臣、歌功頌德的場面話,就能得到價值不菲的賞賜,再夾帶一些免稅貨物,來一趟大明,可以小發一筆,何樂而不為呢!
此事,朱標覺得不能開此先例,讓這些屬國存有貪便宜的心思,於是寫了一份奏摺,大意是若免稅,雙方都免,相當於建立自由貿易區,或者雙方同等收稅,稅率可以低一些,促進貿易,總之不能自己吃虧。還有就是讓屬國進貢當地糧種,與大明本土作物雜交沒準兒能獲得更優的品種。
除了朝貢貿易方面的優待外,在軍事方面,朱元璋也定了調子,而且是在比較正式的場合——御門聽政,此門為前朝奉天門,而非清代的後宮乾清門。
朱元璋曉喻省府臺臣:“海外蠻夷之國,有為患於中國者,不可不討,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輙自興兵。古人有言:‘地廣非久安之計,民勞乃易亂之源。’朕以諸蠻夷小國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為中國患者,朕決不伐之,惟西北胡戎,世為中國患,不可不謹備之耳。卿等當記所言,知朕此意。”
朱標對此很贊同,這不是便宜老爹失了進取之意,而是懷柔四方這種論調,自古有之,深合儒家思想,以德服人,不可窮兵黷武。但朱標並不是從這一點出發,他認為討伐諸夷小國不是當務之急,擊敗北元,征服草原,解除北方邊患才是重中之重。
想必朱棣遠征安南,也是透過數次北征,大敗蒙古騎兵,使得北方軍事壓力稍減之後才進行的。所以,獲得穩定的國內國外政治環境,很有必要。
還有一件事,勉強也算外事,那就是冊封北元河南王擴廓帖木兒(王保保)的妹妹王月憫為秦王妃。朱元璋下旨令中使及女史往諭妃家,行納徵、發冊禮。
冊曰:“朕君天下,封諸子為王,必選名家賢女為之妃。今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