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篇3.2 淺談囉薩近現代宗教發展史(2)(第1/3 頁)
這裡主要就是介紹皮特斯大帝的宗教改革。實在太重要了,皮特斯大帝的改革基本可以說是18到19世紀囉薩的奠基之事件。皮特斯大帝是歷史上一位大有作為、影響深遠的人物。他的改革而炳彪於世界歷史史冊。在其在位的年代不但從適應歷史發展的客觀需要出發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進行了重大改革而且不顧教會勢力的反對,進行了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也不可低估。雖然對於皮特斯大帝以及他的改革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認為很偉大自然也有少部分人認為就是他就是一個“你懂的”的人,不過我的態度是很明顯的,就是支援。(見27章)
16世紀囉薩教會勢力明顯加強,開始越來越多地介入滲透到政治領域。如果說在羅曼諾夫王朝以前的囉薩社會中,教會還沒那麼大膽,是以間接方式干預朝政的話,那麼從羅曼諾夫王朝開始,教會就企圖直接干涉囉薩帝國國家的政治事務了。歷史上最早直接干預朝政的是羅曼諾夫王朝第一代沙皇米哈依爾的父親,東正教牧首費拉烈特。他利用雙重身份在實際上控制了國家大權。之後,就是尼康。他曾是皮特斯大帝父親阿烈克塞沙皇的寵臣,沙皇希望尼康透過宗教改革為他的專制政權服務。而尼康顯然利用了這次機會,想把王權踢到教權之下。
1652年, 大主教約瑟夫去世,尼康繼任為大主教,開始鼓吹教權高於王權,大肆宣揚“君權神授,大主教則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他甚至把大主教的權力比做天上的太陽,把沙皇的權力比做從太陽取得光輝的月亮,並自封為“大君主”。雖然後來尼康改革失敗,自己也被沙皇貶謫。(見前章)但教會在囉薩帝國的勢力還是數一數二的大,仍然與囉薩政權分庭抗禮。大主教在沙皇同意下由主教會議選舉產生,與君王並立的同時還不向任何人負責。為顯示教權高於世俗權力,在主日的那一天,沙皇應在莫斯科的宗教儀式中,當眾親自為大主教牽驢。(我靠,要是誰在中國敢以宗教的名義讓皇帝牽驢那簡直是在找死,想玩九族消消樂了)儘管東正教教會一直以來處於囉薩帝國國家的控制之下,對沙皇政權造成的威脅沒有像西方天主教那樣。但為了消除教會的分裂傾向,在囉薩仍然經過了好幾代人的努力。
在15- 16世紀囉薩開始走向統一國家的道路,大公們為掃除統道路上的障礙、對教會中的分裂傾向進行了鬥爭。但一直到17世紀封建專制制度形成之際,具有一定獨立性的教會依然是囉薩中央集權制國家發展道路上的主要障礙。
這個障礙需要有人清除,而這個人,就是我們所熟知的主人公:皮特斯大帝。經過皮特斯大帝的宗教改革,東正教教會從此變成國家統治工具。
1682年,皮特斯大帝繼位。當時東正教教會不論是經濟實力還是政治實力都是十分雄厚的。與1653年(即為尼康改革時期)比較,到1718 年轉到牧首和高階僧侶世襲領地上的農戶數目增加了39% ,修道院的領地增加了36% 。這些遍佈各地的教會地產,不僅與世俗貴族爭奪勞動力,而且嚴重影響了國庫的收入。(就像佛教在中國一樣,教會也是自給自足,不納稅的)由於教會經濟力量強大,政治上必然不會心甘情願地向沙皇政權屈服。特別是皮特斯大帝在國內實行全面改革而觸及到各集團利益時,不論是官方教會還是分裂派(在這要謝謝尼康改革,成功把教會分裂了,這就讓教會難以集中力量,難以阻止改革。),都紛紛組織了反對集團。他們大肆宣揚說皮特斯大帝是囉薩帝國的叛徒,基督教徒的公敵。更有甚者,造謠說皮特斯大帝不是真正的沙皇,真正的沙皇在童年時代由一個外國人代替了。凡此種種,都成為了改革的極大阻力。皮特斯大帝要使改革順利進行,就要對封建教會進行徹底清算以削弱教會經濟實力。到了如今局面,使教會在組織和行政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