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頁(第1/2 頁)
不出兩年只是保守估計,到時候巡邊隊伍怎麼著也該回朝了。
賈敬道:「你們覺得這位到底有沒有疑心司徒硫?」說著瞧了一眼紫禁城的方向。『這位』指的自然是致和帝。
林如海和賈赦會意,兩人對視一眼,都緩緩的點了一下頭。
以前司徒巖的野心擺在明面兒上,有他在前面頂著,司徒硫的野心或許還可以隱藏。但司徒巖落罪之後,依舊有一股勢力和東得風生水起,致和帝不可能毫無察覺。
沉吟半餉,賈赦道:「可是察覺又如何,且不知在這位眼裡,是東宮容不下兄弟,還是兄弟有了野望呢。」賈赦說這話的時候,亦是看著紫禁城方向。
一句話說得賈敬和林如海都沉默了。
說到底,事情的真相如何不重要,在致和帝眼裡事情是什麼樣子的才更關鍵。雖然在坐的三人都知道從『通靈寶玉』案開始,寧榮二府一直是被動防禦的一方,後來林如海開始爭奪戶部尚書,也是因為周駿譽先想借刀殺人。
但是在致和帝眼裡,甚至在別的文武官員眼裡,都是東宮一系強勢出擊,鬥倒了司徒巖;又劍指司徒硫。看看司徒巖落罪之後空出來那些要職,再看看即將頂上戶部尚書職位的是誰?不都是東宮得利麼?
那麼致和帝會覺得下一個便輪到他自己了嗎?
林如海道:「恐怕是前者了。」
這世上致和帝最信任的臣子自然是賈代善,恐怕賈代善也是最瞭解致和帝的人。一塊通靈寶玉而已,賈代善為何星夜趕回京城,再也不過問軍中事?甚至最終鬱鬱而終?便是三人都和致和帝接觸不多,但從賈代善的行為便可判斷這位為君者的性格一二了。
三人都是聰明人,知道水滿則溢的道理,這個話題點到為止即可。
即便寧榮二府加上林家都想低調做人了,在朝野內外看來,這幾家卻是鮮花著錦,風光無限。
尤其周駿譽落罪之後,戶部尚書之位幾乎是沒有懸唸的落在林如海頭上。
一部尚書是要職,自然也會在朝會上討論。但是眼下這情況,戶部尚書之爭遠不如之前的平安州節度使、京營節度使、兩江總督等職位爭奪激烈。
不過為了程序正義,蘇丞相依然走出班列道:「啟奏皇上,竊國巨貪周駿譽落網之後,戶部尚書一位空懸。臣以為戶部掌國庫錢糧,不可無人主持,戶部尚書之位應儘早確定了。」
致和帝照例是讓百官提名戶部尚書的人選。
其實滿朝文武都知道無論是從才能還是資歷,林如海都是此次戶部尚書的熱門人選。就是為了和這位將來的戶部尚書打好關係,也有人錦上添花的提名林如海,自然附議者眾。
但是林如海從兩淮鹽運上來不過數月,而戶部左侍郎楊暢已經在侍郎一職上熬了數年。
其實大多數官員的升遷路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往往在一個職位上苦熬多年,等頂頭上司或是告老,或是升遷出了缺,才按部就班的升上去。如林如海一般自身有能力,又有機遇,抓住機會連升數級的反而是少數。
因而朝堂之上,也有不少人是熬資歷型升遷的擁躉者。若是今日剛提上來的林如海越過戶部左侍郎,日後自己也被人越過了怎麼辦?
因而朝會上有人提名戶部左侍郎楊暢,也附議者眾。
另外,也有人提議從地方的巡撫中選拔能人,空降戶部尚書。每每朝會上有重大人事任命的提名選議,皆有這樣的陪跑者,倒沒有什麼競爭力。
這次朝會上的爭論算不得太過激烈。戶部那一攤子爛帳太觸目驚心了,誰知道左侍郎楊暢最終會不會也被查出什麼來,鋃鐺入獄,爭尚書位他哪裡是林如海的對手?
林如海雖然剛升右侍郎不久,但是人家在江南的時候將兩淮鹽